文字遊戲的連結


對面的學校老師用小型廣播不斷說出用交給這些小朋友的話語,而這些聲音的音量其實遠在一百公尺外的我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小華不可以搶小芳的書本,這樣做很沒有禮貌喔!","今天我們來看戶外的花草,教你們認識新的品種.","小君今天有沒有來上課?".老師用簡單的文字試著說服現在焦躁不安的小朋友們,讓他們可以保持安靜,專心聽老師說話,所以常常會聽到以上這些類似的話語,或者是"台下的那兩位小朋友不要講話,可不可以看我這裡?"
要說服一個人其實很輕而易舉,只要讓對方相信即可,即使對方不了解你的原意,他也會相信,因為大腦的本質就是相信,何況是小朋友,也因此父母,老師,教育工作者總是連哄帶騙可以用他的本意來帶領小朋友來了解他的含意,來達到安撫的效果.
就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提到兩組單字放大的不同可以看見不同的效果,但是如果上述實驗換成了小朋友,並且將單字做成一樣大小時,所得到的效果不見得會是上篇的結果一樣(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誰較可怕),反而是讓研究人員去讓對方(小朋友)相信牠本來就很可怕,也就是說,當小朋友看見"貓科動物"或者是"犬科動物"時,然後再去聯想"可怕"這兩個字眼的關聯性,不難發現,小朋友總是會說,""我小時候被牧羊犬追過,不過原來牠是去追我身邊的羊",或者"我爸爸帶我去野生動物園,獅子一頭衝上來,嚇了我一跳!",說服慢慢轉眼成了想像,然後就會去說服其他小朋友說"我認為貓科動物(犬科動物)比較可怕!",一項實驗成了討論大會.
接著研究人員歸納出結果,自然是要求貓科動物可怕的這組會等同於犬科動物可怕這組.我們看見一則吸引我們的廣告,除了那斗大的文字標題外,往往會去聯想副標題所成立的組合,像是一件商品買二送一,副標題是小包的商品及你可以省下五元,你有可能會心動,但如果省下五元,你忽略你有可能購買,你看見你不在乎,但其你有可能只購買一件商品.文字與文字間所作的連結組合,已經藏在我們大腦裡,我們很容易將文字間的組合作為取信於別人的工具,反向是取信於自己,因此除了廣告的促銷外,我們也會將鐘,手錶,時間,日期,行事曆,組合成下星期二有個生日宴會,場面有許多遊戲可以玩,還有美食!然後希望朋友也可以出席.一個文字不斷與另一個文字連結,就形成一種說服他人的捷徑.
所以有許多事情,我們用文字連接另一個文字,然後銜接在一個文字成了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主動接受,相信真的有其事,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刑事案件總是要一個一個去連結找出破案的方式及主謀,為什麼有人自稱是佛陀轉世,要求更多認證及家人舉證,為什麼一個含糊不清的謠言,總是需要證據去說話,需要當事人出來澄清,關鍵答案的其中之一-我們要相信.(這不是X檔案的電影,但卻是事實)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