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價值

在上一篇中,其實我已經為這一篇留下一個伏筆,那就是噪音,也就是噪音的顏色,你應該有聽過"White Noise",謠傳說白噪音可以讓人安眠,專注於眼前工作,消除大腦隱憂等等功用,甚至有它專門製造的網站,CD,工作室等等,它是否有這麼神奇,這有待人查證,但在我在一些論壇確實有提到這種簡單的雜訊可以安撫嬰兒的哭鬧聲,且很多人都是親眼見證,他們成了最佳代言人!
噪音有分為許多顏色,不外乎白色(收音機播放前),粉紅色及棕色,這些你可以在維基百科找到相關資訊,所以我就不在多作說明,但我想提到的是,噪音對一般人的定義是不喜歡的聲音,也就是干擾你現在所做的事所產生的聲音,但有一個現象卻是如此有趣,那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邊做事邊聽音樂呢?(連我自己本身也會),他們的回答通常是可以提高注意力,可以加強專注力!可以讓學習更有效率!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們來看一個有趣實驗:
研究人員先播放兩段音樂,一段音樂是搖滾樂,一段是古典樂,並要求兩組受試者根據自己所喜好選擇自己的音樂,接著要他們看著電腦螢幕指出文字出現的意義是指向什麼(例如獅子是動物,必須指向肉食,鴕鳥蛋比雞蛋,必須指向大),一段時間過去,發現選擇搖滾樂的受試者錯誤的比例明顯增高,古典樂的答對指數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兩者比較間,古典樂的答對數還是比搖滾樂來著高,約落在百分之二十五,可見有習慣性的聲音還是對人造成不少影響.
你應該有類似的經驗,當你答應與朋友要去山上露營,而你自己本身有暈車的慘痛教訓,所以你會事先服用暈車藥,但在車上,山路實在太彎曲綿延,九彎十八拐的讓你在抵達現場時,就把早上所吃的三明治及咖啡嘔吐出來,只差沒有吐在朋友剛買來的新車上!我們知道會暈車(或者暈船,暈機)是因為耳朵的裝置讓小腦無法產生平衡感所導致,但在外界的聲音與內在的自我聲音沒有產生共鳴也會如此,上述的實驗是以音樂為導向,而這個實驗就真的是噪音實驗,兩組受試者分別聽兩種不同的音樂,一個就是所謂的公園的小孩吵鬧聲,另一個就是交通的吵雜聲,然後要求受試者必須打一段文章,發現公園的小孩吵鬧聲打錯字的比例不比交通的吵雜聲來的高,但持續一段時間後,發現交通的吵雜聲比預期來的好,也就是說,大腦對於外界所產生的聲音價值往往是出在事情的批判上(打字與指出事物意義).
我們對於聲音的敏感度,是來自自我內心可以接受它的程度,而這個程度的形成,是來自當下與事物的價值批判所構成,但人的內心往往太過於複雜,太多的神經元,神經細胞的連接組合成複合的情感網絡,也因此對於外界的種種聲音,我們要能細細分辨對我們可以構成輔助的價值實在不好挑選,且這機會中看起來是少之又少,人對於它是否可以接受的聲音,這有待時間來確認,就像你最愛的那一首歌,說不定過了五十年後,它就像是一首似曾相識的歌,平淡且無味.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