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創傷-中國

2009年11月20日,天氣:多雲時陰雨.
我現在還是繼續說明戰爭發生其他的種種效應,只不過我把時間在中國歷史上,在西元前500多年,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就你我所知的周王室衰微,各國紛爭不斷,大國併吞小國,國家政局動盪不安,百姓不得獲得平靜安詳,整個盛世難以平安.
孔子就是在那年代出生,整個環境不太安寧,好像隨時都有內亂會發生似的,但他一路走來,獲得了不少幸運眷顧,雖然逃離了宋國,但在魯國定居,長大成人.
在他早年因為生活困苦,所以讓他努力向學,虛心求教,後來開始了他的教育事業,他開始收了十幾名學生,到後來,學生有相傳三千多人,他設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的主張是仁,禮,君子相處之道,這些規範,往往已經影響了現代亞洲國家的發展思維,道德傳統,歐美國家也列其中.
在三國時代,你我皆知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孫權,曹操,諸葛亮,每個人似乎心中都有盤算,謀略著下次著佈局行動,在赤壁之戰,周瑜與孫權連手攻打曹操,不幸兩敗俱傷,誰都沒有好處.
對謀權者而言,他的策略是併吞其他弱不禁風的小國家,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大國,就像後戰國時代的秦國一樣,秦始皇的版圖一步一步擴張,建立萬里長城的堡壘,還有待解謎的兵馬俑,秦國一步一步的輝煌奪目.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領導者可以這麼想,謀權者的思維往往不會見到如此慘況,因為自我的自私牟利帶來的只有血腥屠殺.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對好的治理國家而言,百姓天下太平,群眾得以服臣,以謀權者來看,他統理國家大事,其下丞相為非作歹,姑息養奸,百姓自然何來循規蹈矩?
然而,就以古今中外來看,二次大戰或者與中國歷屆戰爭,都是因為國家局勢不適合百姓生存,而國家的領導人的品性不能完全以德服人,造成人心不安,百姓往往就是最後的犧牲品-一場戰爭,內鬥,不知死亡了多少人數?多少無辜生命?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所以很多人在不知道的情況前去攻打敵方,他們不知道敵方長的什麼樣,手上拿著什麼樣的武器,有多危險,身旁是否還有妻小等等因素就奮勇殺敵,因此,在孫子兵法上有說明-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不能只以武力取勝,更要以智力取巧,不過話說回來,這場戰爭,智武都得勝了,人心就能平穩輔佐天下盛世了嗎?
我想也不一定,一般老百姓其實要的只是平靜的生活,哪裡管這國家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連我自己都覺得,國家能不能國強富裕,靠著不是領導人的英明,政黨的統馭,而是人情與人情之間的合作,人心與人心的聯繫,人愛與人愛之間的同理認同所架構,人若成仁,只是自問能不能?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