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盲點


最近的新聞都脫離不了「毒」這個字,至少是針對表面上的:瘦肉精的使用、美國牛肉的使用問題、人體一天能夠吸收多少量、澳洲牛肉也被檢驗出比「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更強的齊帕特羅(Zilpaterol)、豬肉也不安全,CAS也有問題、禽流感的隱匿問題,雞肉與雞蛋的食用問題等等。這些食品的相關安全疑慮,都一再顯示我們對於「食品」有多麼的悲觀與不安。

我們對於食品的看法往往來自我們對廠商的信任度,也來自我們有多重視食品的來源問題。我們也都了解相關法條,但經過「瘦肉精」的洗禮後,我們學到了什麼?依然沒有學會什麼,至少是表面看起來的一派和諧。事實上,「瘦肉精」這名詞不是今天才誕生,而是過去既有的事實,但我們依然迴避它,不把它放在檯面上來徹底執行,導致現今大規模的恐慌,依據美國在牛肉的最高殘留量是零點零三ppm,在豬肉是零點零五ppm,而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目前」的殘留量是零點零一ppm。不管人體或是動物應該要檢驗出多少ppm,至少對我們人類飲食而言,都是「有害」的。然而,看看我們對於食品的使用安全,也不是現今才發生,走了一個「塑化劑」,又來了個「瘦肉精」,再加上個「禽流感」,也難怪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抱怨:現在什麼東西都不能吃啦!

那些在抱怨的人也會建議自己說,改吃素食好啦!可是素食也不安全,過去也有檢驗出素肉殘留葷食,或者那些豆類製品,如豆干、豆腐等等也施打二氧化硫,而青菜也不安全,你知道含有農藥,你依然得先洗過,才敢烹煮,有機的也是如此,都要洗過才能吃下肚,那麼其實這樣大規模的恐慌,只會顯現出我們人類的無知。

食品安全不是第一次上演,我們過去就已得知,但我們依然還是選購較漂亮的青菜,光澤較美的水果,新鮮的海鮮、肉類製品等等,可見我們還是很喜歡「美感」的食物,「鮮豔的食品」以及「特別想要咬一口的食物」。人類對於追求美是無止盡的,關於這點,可以套用現今的化妝品市場。全球的化妝品百家爭鳴,每家大廠都強調可以不化妝就有好氣色,好膚質,美白效果最好等等。事實上,關於化妝品的效果,也是表面擦在臉上的效果,你會老化就是會老化,不可能永遠停在某一年紀上,看起來像性感嬌媚的女性,事實是已經近五十歲的人妻,在這例子多半稱為「美魔女」,在日本相當多,在南韓也有不少(較有名的是鄭多燕『Jung Dayeon』)。我們用美麗遮掩我們私下的隱私,我們用自信帶出我們的樂觀,因為如此,我們對於現今的美感,多半已經有套「標準」在。

而標準來自我們追求「自信」的盲目。你想想,只要在這世界中,有人突然以不起眼的手法或者白手起家的故事宣傳賺了幾百萬或幾千萬,成了跨國大企業,就一定有媒體、出版業大幅報導,他們要的是小人物成功的故事,他們要的多少人瀏覽他們的雜誌、報紙、粉絲頁、官方網站等等,他們要指出我們有上百萬人喊讚,多少人訂閱他們的內容,他們才會「全球第一」。任何出版業都一樣,為了洗刷流量,當然希望越多人越好,可以一發不可收拾,這樣獲利才會大增,這樣出版業才會成長,你是出版業的執行長,難道不希望越多人訂你家的出版品嗎?

換作電視媒體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只要有人在一夜之間賺取了多少報酬,就一定有人會去報導,只要有人突然以不知名的人氣急遽上升,就一定會宣傳,我們要的是「熱門」、「流行」、「趨勢」這些等等字眼,因為只要有它們,我們的文章、歌曲、點播率會排行超前。想想這樣麼指標代表著什麼?代表我們的人氣比誰紅,代表著你不穿什麼衣服就會落伍,代表你不用智慧型手機你就跟不上社會,代表我們必須與時共進,真的是這樣嗎?

真的就是這樣,因為我們有某種「從眾」效應,就算你堅持自我,你還是會不知不覺改變自我,這就是樂觀的「盲目追求」。大部分的我們很難察覺自己真正要的到底是什麼?因為那根本不會完全透明展現在你的面前,但我們只要聽說瘦肉精有傷害身體,你就不吃,但我們看到檢驗的自家廠商沒問題,你就大口吃,這不是盲目,那會是什麼?我們通常相信在你眼前的東西,畢竟眼見為憑沒有錯,錯在我們普遍大眾都這樣認為,所以,現在的社會已經變成只要誰哪裡跟誰不同,或一夕爆紅,就會登上「頭版」,也因為如此,常常媒體都會變成懷疑有「炒新聞」之嫌。而事實上,我們根本就分不清什麼真正的新聞價值,什麼才是「花邊新聞」,尤其是台灣的媒體。

有傷害身體的,你就不吃,但我們看到檢驗的自家廠商沒問題,你就大口吃,這不是盲目,那會是什麼?

林書豪(Jeremy Lin)的七連勝爆紅,造成全球爭相採訪他,他卻告知媒體不要打擾他家人,他只想專心打球。然而,最近的六連敗可以看見事實的「蝴蝶效應」,因為媒體的記者會、獨家採訪等等,讓他想要「好好專心」的確不太容易,也可以看見我們媒體也多麼「瘋狂」。當媒體都在報導他時,討論他時,我們就開始想要了解他,可是當他輸了球賽時,我們就開始檢討輸球的原因。事實上,我們並不了解媒體檢討的目的為何,畢竟只有球評才會檢討,媒體只是附和,真正要去檢討的是球隊本身以及球員上場時的心情。

當然,球員上場時可是信心滿滿,輸球後檢討為何沒有在下場比賽扳回顏面,我們就不得而知。然而,回到社會上,我們每個人的樂觀可說是因為要好,所以好上加好,才一直在臉上不斷化妝帶上面具來識人,結果為了最好的美感,最好的氣色,把身體都給搞壞。如果你明知指甲油有毒,那你為何還要擦?如果你明知BB霜不安全,那麼為何一直要擦在臉上?沒有百分百安全的化妝品,只有錯誤的使用方式與認知,而認知建構在樂觀上。

當然,不是樂觀不好,也不是非得要悲觀面對「如果沒有明天」這問題,而是這社會的盲點總是許多媒體的觀點加上我們認知堆積而成。事實上,我們會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人類想追求「進化」而來,但進化的方式讓社會總是往「新奇」、「神奇」、「不思議」,「驚嘆」的方向而去,如果沒有這些名詞,我們根本不會追求更新鮮的一面,更廣大神通的新局!畢竟人是有部分的「喜新厭舊」,也總是要想辦法「洗心革面」,但這些總是盲目我們的雙眼,迷惑我們的樂觀,讓我們「舊的不去,新的怎麼不來」?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