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環境


既然性別是個問題,認同是個問題,傳統也是個問題,自己的教育法之性別也是問題,那我們能不能用單一性別的教育法去教授傳統教育,來讓我們的孩子認同自己是專屬「男孩」或者「女孩」的身分?也就是說,配發一個「男性」的身分證,讓他知道,你是「男生」,所以應該具有「男性」的特質,而非「女性」的特質。但—這樣真的好嗎?
難道男性就應該具有「完全」男性特質,而非女性的特質,難道女性就應該具有「溫柔」的特質,而非「男人婆」的特質嗎?關於這點,我的想法是男性所具有「男性」特質是人類社會天造地設所建構出的一種特質,我們沒有辦法去說,因為你想做女性,所以我支持你去變性,或者你的裝扮太中性化,所以你個性很像男性等等類似說法。畢竟兩性認同的問題,不是兩性專家說了算,更不是人類學家說得有理,就可以支持論點說,人類的兩性問題並非檯面看起來那麼一派和諧。事實上,我們的教育,尤其是性別這項,常常延伸出「很多」問題。
為什麼要教導你的小男孩說你是男生,所以你應該像個男孩子,要勇敢一點不許哭?那又為什麼要告訴你的小女孩說你是女生,所以你應該溫柔娩約,不要老是穿著褲裝,應該要穿裙子出門才是?性別認同的界線很明顯,就是要區分兩個區域—一個剛強,一個溫和;一個堅毅,一個柔動。這樣的界線告訴我們,你必須要擁有這兩項特質的其中一項,其他的特質不准有,就算有,也必須佔少數才行。也因此,常常讓父母認為我的孩子就必須要有這些特質,一個像男性的所有特質,一個如女性的所有特質,兩者不准混合,剛好專屬於男性(女性)的「身分證」。
可是撇開兩性問題不談,人類就算沒有兩性問題,例如單一性別好了,也一樣有問題。一個性別的特質一定具有兩大特質,一是理性,二是感性,理性讓我們理解思考分析實際問題一面(例如理賠車禍金額,怎麼發生等等),感性讓我們用情感解釋問題,告訴我們遇到車禍時,該用什麼心情去處理糾紛?因此,我們可以去解釋說,性別的一個層面,都有兩方面去參與,不像裂腦(Split-Brain)病人,我們感受到「情緒」,卻一直無法去解釋那「情緒」是什麼樣的感覺,是有多痛苦?還是有多少振奮?
所以性別問題不能用兩性的層面去思考,而是要用多層面去理解,辦公大樓的電梯也不會只有一個出入口,一方面進,就有可能另一方面出,一方面樓上進,另一方樓下的某個出口出。想想,性別問題有這麼「單純」嗎?
為什麼教育老是出狀況?不是沒有原因可循,男生一定會打成一片,女生一定會湊合一個團體,竊竊私語。男生會在走廊上跑,女生則會跟你說一個小秘密,然後不告訴其他姊妹。男方屬於公私正義,女方屬於情節心意,造就了我們對於兩性的看法面向。所以教育的兩性問題在於會不會讓他對於自己性別有多深瞭解?另一性的性別又有何解釋?會不會知道性別的問題,與另一性的尊重與包容?
若再加上特殊教育,那麼事情又更多不同了!如果是自閉兒、過動兒、身體缺陷、肌肉萎縮、大腦病變等等疾病,或者個性就是喜歡愛唱反調,跟人特別不同,那麼我要怎麼說性別是那麼的「特殊」問題呢?
我們應該給予性別的傳統教育,還是讓他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應該放手,還是背後推他一把?這問題依然沒有結論,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在不喜歡的環境逼迫成長,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在無助的情況下找不到媽媽求助,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長大後只會逼迫在不健全的環境下成大人,對他的思想一點幫助也沒有(可能還有副作用),就像小時候一種傳統觀念,如果小孩子用左手吃飯寫字,就硬是要他用右手吃飯寫字。想想,小孩子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能變成「標準」的右撇子,對你是好,還是對他是好?
教育的問題要落實扎根,那麼性別是一個問題,你整個環境下施政的方針也是問題,你難道要用國外的教育來教導孩子?那麼台灣的傳統習俗會失傳,你難道要用台灣的傳統教育來施教?那麼孩子會跟不上國際觀,我請問你,教育的環境下教授孩子的技能與才能,要如何因材施教才不會壞了根子?
也就是說,孩子與環境下的生活是緊密一體的,你如果沒有辦法教導孩子認識現代的環境以及社會的歷史演變,那麼孩子自認為我是這社會的另個份子,是容不下這社會的分子結構的,遲早他會離家出走!只不過,對離家的孩子來說,社會的變動是跟不進孩子的眼界的。
國內的新聞有報導孩子因為跟母親賭氣,憤而離家出走,也有報導因為家長處罰孩子,不讓他回家,讓他流連在外遊盪。想想看家長的「示範」是給孩子的「學習」還真是一大隱憂,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環境的不安份讓孩子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同期孩子高,我不相信,孩子的心態可以如此安靜下來,發展成健全的大人,卻好像一點事也沒有發生。
心病如癌症一樣,初期沒有症狀,直到發現出來,卻已經是晚期。教育孩子的環境依然沒有變動,像是城市的吵鬧、鄉村的寧靜等等卻依然深植孩子面對事情的方法與態度,不要以為孩子看起來很快樂,就代表我的教育法是正確無誤的;不要以為孩子沒有煩惱,就代表我的家庭是幸福美滿的;不要以為親子間沒有爭吵,就代表父母相處的很愉快融洽。環境已經深入孩子,教育也是,不單單是一個孩子問題而已。
教育如環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身心與平衡發展,同儕的相處也會關係孩子對於人際關係的思考,在城市上課的孩子比在森林小學上課的孩子還不懂得情緒管理;在擁擠人口中長大的孩子比在眷村長大的孩子還不懂得人際的進退道理。要怎麼教導每個孩子成為龍中龍,鳳中鳳?已經不是主要問題,延伸的關係才是影響孩子中心命脈的課題。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