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角色?


如果放遠一點來看,可能認為代言我的的人物像似我的本人,如果放近一點來瞧,可能又不會完全看出兩者的差異。代言我們的人物、商品等任何個體都是一個“玩意”,或者說一個東西(thing),不管它是什麼,都足以改變不了我們對代言商品的認可,因為我們本身早已這麼做。我們從認識自己以來,每個人物都可以是我們的代表詞,一台電腦裡的多種線上遊戲,你本身所創造的人物—虛擬人物—就有好幾種,甚至一套遊戲,你可以創造兩種以上的不同角色。
什麼職業創造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角色的內容就有什麼樣的性格,對運動選手而言,不在於他得了多少的獎杯、獎狀、獎品,或者他參與多少了大大小小的比賽,而是每次出賽時或者平常練習時,應有的態度及怎麼樣的水準,這不是你該扮演什麼角色,而是你在這角色中,你應該如何詮釋這樣給你的角色?所以一個出色的演員,即使得了幾座奧斯卡獎座、還是其它影展的得獎作品的最佳演員,也不竟然就是最佳的角色代表,畢竟演員扮黑臉、白臉、就是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心態才是。
而在生活上,每個人不是主角,而是被別人托出的主角,我們的角色扮演可不會隨著Cosplay的角色那麼神奇變化,也不會真的是他的那種模樣!你可以外表像他,內心詮釋他,但不一定就是他本身的想法,一個主角會怎麼想,來自我們本身的心智直觀,這點在前幾篇有提到,而鏡向神經元也是幫助我們瞭解他們映照我們內心的看法,而這個看法不是完全。
因為鏡向神經元是反射對照兩面後的神經模擬,所以我們能夠百分之百的相近也是完全像近,因為只是“像”,因此,不能夠宣稱這是一模一樣,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完全一樣,不能說出兩者未來的性格就是完全拷貝出來的,由於如此,來看看現今科技的發展,所謂的心電感應是將腦波的輸入值轉換成類似腦波的同等頻率及波長,然後在一人的身上放在另一人身上,兩個人的感受如此強烈,也是“感覺”所造成。在國外的心電感應的實驗有很多種,大多的實驗的方式是將一人接上腦波儀(詳細名稱,我不清楚),然後用小小的刺針扎一下測試的同一人,然後看看另一人在樓下是否有反應,結果都是“有”,但不是“馬上”,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有。
這是關於心電感應的小研究。回到代言商品的這部份,我提到兩篇的代表詞—“你的代言人”與“代言你的人”,這兩者的解釋是不同的(不然,我也不會要寫兩篇來解釋說明),但很多人會因此混淆這兩者的看法,我這麼說,番茄炒蛋與蛋炒番茄是不同的口感,一是先加入蛋,後是再加入番茄,另ㄧ是先加入番茄,後是再加入蛋,雖然做出來的結果都是混在一起,但是口感就是不同,至於味道如何,我的實驗結果,就猶如你親身嘗試了!(我不想告訴你)
代言我們商品的人物有千千萬萬種,我們能夠創立的代表東西也是百百種,我們沒有辦法看出每個商品的角色是如何,可能今天你會扮演騎士,明天就是半獸人,後天就是巫師,這幾種角色的裝演往往來自我們對他的定義是如何,我是指角色上的你對它如何定義,就是你要扮演一隻溫馴的公獅也可以。所以我們代表人物,就是由多種角色所立出的一種角色,而這角色是我們自己原本角色(本我)。
我們看待一件社會案件時,像是法官對沒有拍攝到裙底給予無罪處分的案件時,我們能夠給予的解釋是—烏龍判決,但沒有辦法深入此案件時作為第三者的公平審議,因為法官的思考不像我們那樣單純,只要有意圖,就是有罪,但我們作為最後的旁觀者,你在場聆聽後,提出抗議的你的不會是一人,而是代表他的另一人,也就是說,我們的代表只是針對單一案件做出的單一審判。
我們會做什麼像什麼,但不是完全是什麼,鏡向神經元的投射也是左手右手呼應而已,因此,我們的本身所延伸出的代表也是我們不同的分身罷了!我可沒有說人一定會有精神分裂些的症狀,而是人看一些分裂的(代表)人物,人的性格已經受到波及了!這很容易影響我們對事物、人物的看法,再加上天花亂墜、眾說紛紜的不同詮釋,你要怎麼保持一貫的中立立場?很難做到。我們想去認識新的異性時,總是先把代表你的外在拿出,再把你的真實一面給予他瞭解,日久見人心,我們卻沒有辦法知道知道是什麼就是什麼,因為時間的變動往往又將人的本質放入另個抽屜中,那麼請問說愛你一輩子的當初那位異性,在你被火紋身還是罹患癌症後,他仍然不變?在你破產後,他仍然支持你?我不知道,愛的道理,不是何來簡單,不是你現在就會明白的。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