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習慣

圖片來源:Hamza Butt

科技帶給人們美好,在我手邊的 iPhone 十年前也才剛剛發表,在我們享受科技帶來的快速時,其實我們一部分也被套牢。人們適應科技的速度很快,因此,當這種「玩具」發表時,我們一方面拿著好奇的放大鏡仔細看看這個玩意有何新功能的同時,一方面也想在這玩具身上了解這東西到底哪裏「好玩」了?


當蘋果在發表會上努力宣傳這有趣的產品時,我們睜大眼睛看著賈伯斯的科技產物時,了解這東西原來這麼不可限量。如今,當 IPhone 銷售突破十億支大關;如今,當 Android 手機也開始突飛猛進開發新功能;如今,只要有 iPhone 有什麼新功能突破時,其他大廠也紛紛跟進時,我們就相信這是未來的趨勢,不是嗎?

我不是 iPhone 的愛好者,而是在眾多智慧型手機市場飽和之中,這隻給我的功能就是很人性之便。大概對蘋果來說,是科技要去適應人的使用習慣,而不是人要去適應科技帶來的操作感,所以當 Google 研發的 Android 市場要分杯羹時,我們只能讓開放性讓其他廠商去開發自己的獨特性,所以 Samsung HTCSonyLG、小米、華為、Oppo 等等都自行有自己與其他人的獨特之處,我們總是看到一種奇特現象:蘋果主宰自己的獨特群眾,Android 卻是各自群雄。

我們總是愛比較 iPhone Android 哪個好用,哪個適合我?對於我已經適應兩個系統來說,我只能說,iOS 操作上比較直覺,Android 則是依照廠商而有不同的習慣模式,甚至連名稱也不盡相同,因此,這我不能決定好用問題這麼直觀式的回答,但我們也看到一種操作現象:喜歡簡單的人大概會選擇 iOS ,喜歡有自己的獨特性,甚至是改造性,大多會選擇 Android 系統,而在年齡上,老年人喜歡 Android 的「直觀模式」,有些廠商會特地打造出一套方向,讓老年人看到什麼,就直接會用什麼,年輕人則是依照喜好模式而有不同,如果喜歡求新求變,大概會選擇 Android ,而 iPhone 的操作感,大概只有「好玩」能夠發想起來。

我們能夠看到兩大系統之間的你爭我奪,我們也可以看到西方人與東方人之間的文明不同,如果世界非要分成兩邊,大概只有東西,而沒有南北,因為在最北方也有金髮的歐洲臉孔,最南方也有拉丁美洲式的臉孔,因此,我的意思是說,世界文明看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應該了解我們的文明——在分成四個區塊時——反而顯得突兀,沒有必要。

世界是個交叉的 X ,如果你仔細看待我們連結的土地,你應該會有所體悟:非洲的文化的精髓,對照中東沙漠的情懷,再對比北方高山的遊牧民族,然後再對比現代都市的人來人往,之後看到鄉村農村的人文景象,我們的不同只是景物之間造成的「研究現象」。我會這麼說,是因為環境已經改變了我們,科技只是將我們拉上更緊密的聯絡方式,當我們處處拿著智慧型手機開始視訊對方,我們也才發現,能夠看到別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所以這就是我們喜愛視訊勝於語音通話的原因,科技就是改變任何環境的聯絡通道,我們的目的就是在文化之間突破隔閡,創造一種近距離的對話方式,所以我們才會這麼愛它。請記住,環境是先天改變人的細胞分子,科技只是一種模擬途徑,來對我們與對人之間不會感到生疏或麻痺,可是,一旦我們談上了習慣,一旦我們談上的環境之後的比較方向,你就會知道,我們只是拿著不同文明來適應真正該有的操作方向。

換句話說,科技生來不是要去適應人這件事的本身,而是科技改造起來就是要變得更像人這件事上的本身。我一直記得一個研究報告,是說先天的基因其實不如後天環境來得改變如此大,所以,我就是在猜想,科技已經在循序漸進改變的我們,怎麼對於科技的停留腳步,還是在「實驗」階段呢?

大概工時很重要吧!畢竟執行長也不會二十四小時,七天都不休息,因此時間總是拉得很長,現在「發表」的新品,總是隔了一到兩個星期,我們才能見到「實機」操作方向,還要經過市場的考驗,再加上網友無極限的瘋狂測試,我們就會看到,真正最佳的是否人為所「操作」?或者去想,所謂的「推薦」,我們到底看到什麼?

人們對於螢幕上的努力「操作」根本了解不清楚,因為我們只是看到滿意程度來打分數,真正實用,好用的,總是會有廣告信函跳出來叫你打分數,或者應該說什麼來為此推薦其他使用者,當我們說出自己的分數,當我們講出自己的使用習慣,就一部分在慣性被打了一個很大的分數結構。

因此,YouTube 總是學習得很笨;因此,我們就把科技上的缺點當成的不是缺點,而是一種你應該去明白的未來模式,你必須改變。所以,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們要換慣性來解決科技上的適應問題?

我不知道你第一次拿到你的第一隻智慧型手機的感想是什麼,但我知道,我們的操作遊戲模式,就是你應該怎麼樣做才會讓世界活出順暢,活出自然模式。我這裡談的自然模式是一種很直接的導性模式,例如你在設計這選單時,使用者「應該」會回答什麼,這就是我們的一種直接想法,而人工智慧就是在學習這個領域,例如會約會時間,預測使用者應該會回答好,沒問題,或者不確定,也或者另行再約時間,因此這樣的一套慣性模式在直覺操作之下,我們就深陷一種「以為是」的泥沼中。


科技生來不是要去適應人這件事的本身,而是科技改造起來就是要變得更像人這件事上的本身。

這是程式設計師的詬病,也是界面設計師的毛病,因此,現在的職業越是分工越細,我們就很難去拆解每一套的直觀模式,當然,這不是越細越好,或者怎麼樣的問題,而是,當我們理性想到一套流程時,就應該去對應「意義」的思考上,是否充滿漏洞?

就像我常常說的,這種像是偏見上的錯誤,就容易把我們帶入一種非真正理性的思維中,而都以為那很理性。只要我們不夠思考周全——或者可能習慣的操作上,是否我們就不夠認為這樣的導向不夠,還是以為這只是個人問題罷了!

畢竟,拿著多年 Android 的使用者,第一次接觸到 iPhone 時,都有一種抱怨的表情,說「這是什麼爛手機!」(請原諒我說得這麼直接),或者相反:「這怎麼這麼難操作?」因此,除了個人問題要思考之外,是否我們的偏見也跟上加入其中?

兩方陣營都有人要說話,加上 Windows Mobile 角力,就有一種青菜蘿蔔各有喜好的問題思考上的灼見,這是我們不樂意見到的,因為只要有人這麼談這個問題,都以為尊重對方的慣性就是沒問題,就是其尊重的原點,但也應該思考當我們把慣性投入在生活的慣性身上,都自然認為那絕沒有問題。

我現在談的是很嚴肅的核心問題,可不是你尊重我的思考,我尊重你的思考,喔!這世界就會更美好!因此,當我們著手介入別人的理性問題思考時,應該就去思索這裡面的線路是否就是我們認為的那樣的直接一條線,我同事也告訴我,機器的設計可不是你現在看到的那樣,我記得我當初第一次看到機器在運作的同時,瞪大眼睛看著那不可思議的測試座測試著材料,都以為這設計如此簡單,但根本不是這樣,怎麼測試,怎麼取材料,怎麼轉換下一站,怎麼收放,都有空氣之間在操作循環。如果我們真的是「我們」,你怎麼才會變得不像是三歲的你的當時想法?

因此,這種「錯誤」上的思維,容易誤導我們都以為這種「社會合理」合乎正確原則,我再強調一次:社會理性只要有一套多數人的指導方針,就容易將我們的直觀方向變得像是一套的「基本」原則,所以文化才算數,一兩百年的傳承都這樣做,不可能說變就變,但也在這百年的直覺模式,就以為這是合乎「正常」的符合「原則」。

這裡談的「原則」是屬於定冠詞,所以,我們再來想想,我們的特性就是我們認為的不是沒有偏見的思考原則嗎?我說,我不相信,你是怎麼變成「你」的?你是怎麼才有「現在」的?一定有很多因素——內外因素混雜——去改變,去影響你的所作所為,思考不會導致行為,但是多次思考之後的反覆猜測就有可能變成行為的指導方針,才會去引導行動去動作。所以,回到科技的主題上,我們的「設計」,是否就只是當初的設計導引,以為這是「以為」的流程?流程是可以改變的,箭頭是可以分化,或者轉向的,任何可能不是一種侷限,而是在侷限之間的可能模式,而有的思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