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之想

圖片來源:momo

今年(2018)算是我應該重新思考消費的一年。過去,所花費到的每一元都沒有花到應有的價值根本上,像是我所得到的「優惠」,便不會讓我成為一個很忠實的消費者,況且,沈思我每日的花費,我覺得我應該把每一元都放在「對」的地方上。



所以,在今年立定一個目標,就是如何在消費上更有方向地朝向花費也能得到某些回饋上,並且在消費本身上,得到更值得的回饋。於是我看看每一家業者的回饋方式,是否值得讓我加入?我目前選擇加入,不外乎是消費能夠集點,多少元能夠折抵消費金額,並且在消費方式上有更多元的折扣讓我去加入?整理從去年年底到現在二月底左右的消費累積,我也的確得到某些回饋,並且更沈思我應該要怎麼去花費更有值得的意義上。

你看我的文章,可能會對我這個人感到前後不一,當然,我一直也承認我是矛盾的人,不過這樣的矛盾之下,我也更能夠了解我理解消費的方式,是怎麼樣花費在需要與想要之間一條很合理的界線,就像誘因所提到的:一定是有某些高度誘導出來的理念更讓你有品牌情結,我慢慢培養,同時並不會盲目追求,在某一個起跑點上,我知道消費出來的金額只是一種推積出來的高度崇拜。

我說我不喝星巴克,可是一回到台灣,那時卻不知道怎麼回事,卻無止盡去喝星巴克,一星期一杯,但熱情過縱之後,其實我也知道,怎麼樣才能在這樣的高度崇拜之後,理解我是怎麼消費星巴克的「物價」的。因此,在每一次的消費之後,並不認為星巴克是出於昂貴,而是思考怎麼樣讓消費去發揮該有的價值空間?例如我可以自己煮咖啡,例如我可以自帶杯子,我可以消費中杯,我可以減少消費次數等等,在每一次消費同時,沈思自己是怎麼去購買下一次,以及為什麼很重要,並且可以讓你著重思考,你應該怎麼樣才能在品牌情結不是過於崇拜思考?

有人認為星巴克一杯很貴,不值得去喝。我為什麼會去喝星巴克,原因就是它的味道真的獨特,價格「統一」,然而,當然,(不)崇拜的人們都有自己他們的理由,那種意義已經讓我們理解怎麼樣的意義會讓人折服,並讓人站在自己的堅持的方向去捍衛權利的意義。就像我父母,好像非西雅圖極品咖啡不喝不買一樣,我過去所買的雀巢咖啡、摩卡咖啡等等,都開始挑三揀四,有各種說服我的理由,如果一個人真的「夠」品嚐咖啡的極致,好像要坐上最高殿堂,才能一望遠才知道咖啡的等級是落在什麼指標?

平日的咖啡,我自己煮,自己做拿鐵,什麼樣的豆子都沒有關係,因為我沒有特別講究,不過依照我的習慣,大概品牌上的迷思免不了,講求信任的同時,我們只是不想要讓自己吃下「不乾淨」的食物而已。在某種食物風暴過後,我們更應該了解自己所吃的食物本質,所以我們才會去食物標籤,對我而言,揭露太多食物化學物質,就像吃進你根本不了解的食物,就像我最近幾天才吃的捲心酥,我不懂,為什麼要加食用色素紅色、藍色、綠色?

便宜的牛排,更讓人質疑真實性,所以,貴一點是可以接受的,任何食物的本質代價,沒有那種便宜又真的有營養的基準食物,我們所吃下的任何食物,以一個便當來說,考慮到成本以及環境,除非我們很願意在食物之外的前提下,願意提供更有豐富營養素的高度食物,否則現在的大環境中,我們都很願意消費高度食物的本質重要性。只不過,睜大眼睛才能知道,我們所吃下到底是真完全食物,還是包裝下的食物殘餘?

殘餘食物是指某一部份營養而成的系列食物,例如牛肉麵,例如臭豆腐,例如漢堡,例如義大利麵,披薩,中式麵食,餃子,甚至便當也可以包括。有些便當裡的配菜,葉菜類沒有幾樣,而搭配的白米飯,配上肉類,所產生的營養,在五百以上的大卡,甚至到一千大卡左右,而且配菜方面,有些是雜食,有些是完全根莖類蔬菜,有些則是豆類,搭配出來的營養價值,當然不比我們一天都吃到完全營養來得實際,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吃到全部營養素,但問題是,有些人的便當裡除了主菜是肉類,搭配白飯,其餘配菜是豆類、雞蛋以及根本稱不上配菜的主澱粉類,這樣的營養價值,你認為算是一個完整的「便當」嗎?(我就見過一個女性裡的配菜沒有一樣是葉菜類)

牛肉麵裡的食物主體是麵、牛肉、青菜(有些甚至沒有青菜,只有蔥花點綴)以及湯,我吃過各式各樣的牛肉麵,味道大同小異,價格卻是天差地別。其餘像是披薩,主體是餅皮、配料(都離不開醃製肉類)、起司、少許青菜,蕃茄醬,熱量可以高達你一天的的總卡路里的一半以上,如果餐餐都吃,最基本的甚至只有蕃茄醬,搭配九層塔葉,雖然簡單美味,但是營養卻只是殘餘基準。

義大利麵,你可以吃到蔬菜,但是熱量也不低,白醬最重,紅醬最低,青醬其次,另外附上焗烤,熱量肯定破表,如果你也是餐餐義大利麵,所有的食物中,認清自己該吃下什麼樣的營養價值很重要,你可以像我換上沙拉搭配漢堡,偶爾來點薯條也無妨,只不過不要過於攝取,台灣人愛的罪惡美食:雞排搭配珍珠奶茶,是人間極品,但裡面都是蛋白質,以及許多澱粉與醣類,你吃進了快樂,你也吃進了讓你生病的根源。

強調食物要現點現做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廚房還要透明,讓你知道他們是怎麼料理你的食物,食物從調理到包裝,到器材都很重要,除了你無法親自跑一趟農場、牧場、屠宰場、工廠之外,更要了解你吃進了每一寸食物很重要,因為那是你的身體,更是你心靈的一體結合,只不過,在誘之因的追尋,我們考慮到是食物的主體,還是對於營養的完整看待?


我也仔細思考過,就算不追求品牌情結,我們的高度誘導,也會讓我們朝著理念繼續前進,畢竟,你要買到無品牌的東西已經沒有了!


如果你在乎食物,你大概會考慮到除了食物本身的關聯,例如價格,食物來源,現在你經過兩家牛肉麵店,他們都強調食物很講究,湯頭很濃厚,肉塊很多汁,甚至都被媒體報導過,只是價格不一,如果兩家的價格相差十元,你認為就挑順眼的一家,甚至想嚐嚐多十元的味道有何不同,可是相差二十元,甚至三十元以上,你可能就要考慮一下,有人認為,貴的一定「特別」美味——大眾的迷思免不了——但問題是,講究食物本身的,應該是看待食物價值觀念上,而不是品牌上的情感追求,但我們就是會,如果一家那家多二十元的牛肉麵又有集點活動,一般人更會想去嚐嚐,創造品牌忠誠度。

不過,不是在於食物或是品牌崇拜的盲目追求,我更會想想,我應該怎麼樣吃下夠「便宜」,但又不會過於消費的食物,於是我更會去看條款,例如多少元集一點,怎麼樣才能使用這些點數,有無期限等等,然後再來評估,我應該怎麼樣才去消費?怎麼樣在我的預算之下,能夠發揮最大價值?例如我可以一個月吃一餐,或是十四天吃一餐,其他的娛樂消費更是如此,電影院,有不同的選擇方式,首輪,我只選擇早場,或是我可以等到下檔之後的三個月去租用也可以,還可以隨時按暫停播放。一個月要看幾場,半年消費多少元在電影上?都是我考慮的目標,在消費的選擇模式上,我要能夠更明白每一元的使用方向,才知道我怎麼樣是運用錢的,畢竟我理解到的是,過去對於消費只是沒有目的性去讓錢幣選擇當個錢幣,如果我真的能夠當個「消費高手」,或許我更能了解現在灌輸我生活意義的就是在每一個生產模式下的集體運作,是怎麼樣讓社會以某種方式在巡迴作用,並且展開交替的溝通,讓我學會精進消費。只不過,誘導出來的我,是一種循著某種意義的確定性存在,讓我認為有合理報酬,像我深深認為,怎麼都沒有失去之中來得多,我卻還在失去什麼。

對我來說,更能讓我學著怎麼與自己對話,並且知道我來來去去之間,展開什麼協調,但不因此過於崇拜,過度迷思,曝於盲目,因為我一直知道,在品牌情結上,一定有什麼原因在調配我的奇怪追求感,卻不會讓我感到不自在,並且我也仔細思考過,就算不追求品牌情結,我們的高度誘導,也會讓我們朝著理念繼續前進,畢竟,你要買到無品牌的東西已經沒有了!(無印良品也是品牌),所有的統一代工廠,都有統一式的一體情節在某些發酵,所以我們到台灣哪裡都可以看到紅白塑膠袋,不透明塑膠袋,以及材質一樣的塑膠杯;麥當勞的杯子成為一體象徵,星巴克的紙杯,購物袋長得都一個樣,在某種品牌起跑點上,我們已經被品牌上的認同被集體攻佔,你也一心向上。

就算你不喝星巴克,我們就喜歡真實咖啡的一個樣,所以研磨咖啡才會熱門,食物要你睜大眼,就是更讓你知道,你吞下了什麼?無論你是否從食物風暴走了過來,還是有人只愛低食物,像是洋芋片、軟性飲料、各類高醣類餅乾,搭配一系列看不見的食物殘餘,真完全食物已經不在名單上,因為我們所吃下的總是有殘缺,然後再想想你一天的完全,才是我們要知道的重點,不過多半人們不會去認知到自己的食物,所以食物總是兩全不其美,在某一個攝取的營養點上,我們總是吃了過多的蛋白質、鈉、脂肪以及糖,連那維生素系列已經不對勁,我有記錄食物的習慣,所以從食物的方面更讓認識自己所吃的,才知道我每一口到底在吃什麼,記錄生活不需要「畫面」,但需要有一個完整回顧,才能更回頭過來,了解,改正自己的生活意義,讓路走得更加不同凡「想」。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