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因果論

圖片來源:Janet Hudson

讓我們回頭談談「食物」——食物的「神奇妙用」。我們知道很多關於食物的功效,例如感冒時多食用含有維生素 C 的食物可以幫助感冒自然痊癒,於是缺少維生素 C 的那些案例,則會引發壞血症的症狀。於是我們把感冒與維生素 C 劃上等號。這代表什麼?代表感冒時只要吃維生素 C 的食材就好?


錯!大錯特錯。以我在美國波士頓那些日子為例。我記得我要返回台灣時,我因為嚴重的扁桃腺發炎,差點引發第二次的症狀:發燒以及頭痛。但我知道引起我喉嚨不快的原因就是因為我說話的次數過於頻繁,於是我盡量少開口,表示我的喉嚨不舒服。另外,我平常就已經喝了相當多的水,但這次我知道如果要加速身體恢復正常,我不只是要喝溫開水,還要補充維他命 C。

在美國,維生素 C 的來源有很多,最多就是維生素水還有果汁,我選擇後者,我選擇百分百果汁補充。第二天,引發強烈鼻塞,我知道不是數量太少,而是我的食物補充有問題,於是第三天調整食物量,不只是補充維生素 C,還有多攝取蔬菜量,還有睡眠質量,好讓我身體能夠加速提升免疫力。

我回到台灣時,身體略帶有咳嗽,於是又喝了百分百番茄汁;過去這種舊病復發時,我只是喝了三罐蕃茄汁就恢復正常,但現在可沒有辦法,原因是美國的食物與台灣的食物的差異化。美國的就單純的蔬菜類食物很少,就多就是沙拉,其次才是漢堡,沙拉的熱量在於醬料,於是我盡量吃「生菜」,但美國的單份的沙拉份量其實很多,且很制式化,沒有多少可以選擇,於是蔬菜類限制的情況下,我只能吃到同樣的萵苣與紅蘿蔔、紫高麗、墨西哥辣椒等等。

台灣的食物也很制式化,我也有話要講。魯肉飯、肉羹、黑白切、米粉湯、蚵仔煎、臭豆腐、麵線等等,所吃到的「燙青菜」其實很少得可憐,於是我們也吃了沙拉,但自助餐的「沙拉」其實過於油膩,如果你三餐是外食便當,你仔細看看便當裡的裝菜的餐盤,你可以發現都是浮現一層油。於是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的得病率始終高踞不下,加上台灣人真的一杯飲料,哪管是幾分糖,有多冰,台灣飲料的商機絕對比美國高上許多。


健康的依賴,心靈是箇中高手,只要產生習慣感,心靈會連接食物的最佳情感,加上味蕾的變覺,我們就有某部分的制約。


食物的問題引發健康的風險問題,這我們了解,但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食物中,我們慢慢形塑出我們對於食物的偏好的渴求,就像食物的要求轉變成對品嚐的渴望,在過去的章節中,我大力抨擊現在的食物思想已經扭曲巨變,而我們還是知道食物還是只能「那些」好。轉變對於食物情操的另種想法,於是食物慰藉常常成為我們心靈寂寞的靈藥,我們就自然浮現食療的效用,就是對於健康的仰賴產生誤解。

過去的一個例子是藍莓,藍莓是超級食物,但不是絕對食物;同樣的,在《時代雜誌》列舉出百大最富盛名營養食物中,也不是絕對食物。不代表吃了百大食物,就萬毒不侵,甚至刀槍不入。最健康的基本概念,相信我們都懂,規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品質,適度的輕度運動,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還有面對情緒低潮時,能夠坦然面對。但真正重要的食物卻不是我們該明白其箇中道理,否則現代人吃的食物,相信我們吃得會如此「健康」,但實情不是這樣。每一口吃下的食物花費當中,我們幾乎有額外的食物被白白浪費掉,剩餘的食物看起來或許健康可口,但我們總是在飢餓難耐時,還是忍不住打開冰箱咬一口蛋糕,因為大腦的能量是需要葡萄糖來製造出活力,大腦的最佳傳遞物質偏偏又是多巴胺,於是我們還是把食物的仰賴畫上對於心靈上的依賴。

對於健康的依賴,心靈是箇中高手,只要產生習慣感,心靈會連接食物的最佳情感,加上味蕾的變覺,我們就有某部分的制約。媒體總是報導食物能夠治癒某些疾病症狀,於是我們又更愛上這點,又開始著迷。當然,我並不是說人們是個相當不理智的動物,我只說,聽到「最佳見證人」,我們就更有勇氣多吃一點,且持續吃下去。

咖啡能夠當成一種抗氧化劑對抗身體的自由基。但請記住,你喝什麽樣的咖啡?黑咖啡?拿鐵?濃縮咖啡?哪一種咖啡豆?哪種品牌?什麼時候喝?喝了幾杯?咖啡因量有多少?包含你額外的咖啡因量攝取(紅牛、茶、巧克力等等),你計算了多少?你無暇計算,拿著你最愛的咖啡因量攝取計算 app,夠準確嗎?另外,你就相信咖啡是一種精神良方,還是額外的添加物?

歐洲食品安全局建議濃縮咖啡不要超過五杯,但有一項研究證實咖啡因能夠延緩帕金森氏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甚至能夠增加壽命,我相信你應該會少喝一點,或者沒變。另外一項研究證實喝了定期或無咖啡因的咖啡能夠對你的肝臟有好處,來自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訪問兩萬七千多名二十歲以上的民眾所得的結果顯示,我也相信你不會多喝一點,應該會說,那我的肝臟應該很健康吧?

我不知道,但你不要劃上等號,我再一次強調,你不要劃上等號。義大利的一項研究顯示喝咖啡的習慣會導致認知風險的障礙,也就是說你可能上午處理客戶簡報時,可能放映出錯誤的簡報給客戶看。當然,你或許沒有「咖啡基因」,所以你還可能多喝一點,丹麥的研究證實基因是個關鍵,會影響你的消費生活習慣。

問題出在哪?出在健康的研究總是把你最有力的證據相連在一起,讓你心服口服吃下去,或者改變下去。一項研究,辣椒有益延長壽命,所以你的辣椒素可以多吃一點,鬼椒、毒蠍椒通通吃下去沒問題,是這樣子嗎?愛吃辣的那些四川民眾有很多理由一直吃下去嗎?紅酒有益健康,多酚是關鍵,所以可以喝下去?認為紅酒類的多酚可以綿延益壽,所以現在的習慣不用改?正確的觀念不是改變不改變的問題,也不是喝不喝的問題,而不是在於食物的本身,而是你吸收健康的那些食物的本身。

也就是在你個人本體的體質與生活文化。我說過心靈的力量很強大,能夠駕馭大腦產生的「意識」感,於是安慰劑效應不會中斷過。我也強調,安慰劑的作用在於你都明白你是被欺騙的,你還執迷不悟,認為是藥物或食物的效用所致,也因此,當我們回歸因果論推斷時,人類不會想到其他本身所致,這是人類的通病,也是不變的陋習。

當我們知道感冒時,要補充「一整天的維生素 C」時,我們乾脆吃了成藥來解決,不會想到自己的生活作息是什麼重要因子導致其他因子也跟著發作?任何事可以是主因,因此,我並沒有強調我到底因為什麽原因導致我感冒,也許是我的生活習慣品質太差也說不定。但我一直知道,生活的良方絕對不是單一引起的病症效應,我們卻很容易對「症」來下猛藥,忘記真正的症狀不是在於外界見到的本身,而是在於內在本身。

在美國,就醫一趟很昂貴,於是我們只好強忍病痛來解決,否則「藥局」不會如此繁多?保險制度一團混亂,健康資源建立在錢的缺口下,於是轉向對於食物的慰藉下找出口,壓力大的人會想法設法多吃一點,在一個健康不完善,有遺憾,加上以為健康的治療關鍵就是在對實驗的病毒多直接命中目標,砸錢不手軟的美國藥廠,各大歐洲大製藥公司研發新藥的同時,我們對以為錢就是買到最「健康」的寶物,無價的那種清楚定義,明明白白被琢磨地不像當初的一回事。


健康,只是走向地獄的樓梯的唯一出入口——同時上天堂(帶你見上帝)。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