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s problems 4

圖片來源:Phil Campbell
科技帶給人們幸福,毋庸置疑;科技讓人們得到高效率,高水準的使用方式,不用懷疑。事實上,身處在一個高科技的社會中,我們是很需要科技幫助我們完成有效率的工作,舉個例,你從出門搭公車起,你會拿起智慧型手機查看公車需要幾分鐘才會到來,若是大於十分鐘,你會利用這短暫的十分鐘看看你沒看完的新聞、電子郵件、朋友傳給你的訊息、即將到達的地圖資訊或那地點的相關注意事項等等,甚至有人直接玩起 Candy Crush ,若是低於五分鐘以內,那麼就四處看看最重要的郵件或訊息,不然就直接等待。就這短短的幾分鐘內,我們不想浪費這五到十分鐘的時間,但我們還是會浪費其他不屬於時間的東西,例如買一個一個月內幾乎開啟不到一次的 App ,這是題外話。重點是就ㄧ個短暫等待公車的時間,我們就想要查看還有多少時間知道公車還有多久才會到來,更何況其他事情?


還有多少利用智慧型手機來辦的事項:我們會用它看一般郵件(美國家庭的信箱與 App 連結)、取代傳統賬單的電子賬單、計算機、指南針、音樂播放器、數位相機、地圖、鬧鐘、計時器、計步器、備忘錄、聯絡人、書籍、雜誌報紙、收音機、行事曆等等, BuzzFeed 也列舉了三十項你不再使用的過去產品,就這些而言,我們生活已被它取代,當然還有可以當作信用卡使用、當成鑰匙開門、當作你的隨身助理,當成你還有什麼東西遺留在車上或在背包中,科技就以手機而言,就已經大然改變我們全身行頭,更何況其他?

還有更多,機器人取代大部分人類工作,尤其危險又沒人擔當的拆炸彈工作或者轟炸工作,美國無人機的使用比中東還要兇,《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也為此作上一段無人機的特別訪問,討論到「道德」問題,當然無人機是沒有道德可言,否則中東的抗議聲浪不會如此嚴重。把無人機看成一部巨大的遙控飛機一點也不為過,背後的操控人員當然是美國打擊恐怖分子的官員,他們下定目標,鎖定目標,絕對不會錯殺無辜,白宮發言人也信誓旦旦認為我們的水準數一數二,只會針對重要的目標下手,當然他們的話為自己背書,但是被無人機波及的平民老百姓怎麼會相信他們的說法?媒體也不認為他們會對準「罪惡」下手,因此,媒體內部在起內哄,美國民眾也在起爭議。

這部巨大的遙控飛機在起爭議,美國的監控問題也沒有因此消失,科技滲透人性本身,公私的問題已經被 NSA 三個英文單字(或英國的 GCHQ)吵得不可開交,臉書的隱私、Google 的隱私、其他的社交媒體的隱私都會把你的資料洋洋灑灑告訴你我要把你的個資作為什麼用途,但我們大多數人們還是因此擔心會去拿做非法用途,我們無法完全信賴科技本身,科技乃人為操控,人為的閃失,我們可疏忽可多了,哪個內部人員不小心按錯鈕、刪錯資料的一筆表格或填錯數字,我們也無從知道,忙中有錯的結果,不是天天在現實生活中上演嗎?

隱私是一個問題,你總不希望你在上廁所時,門是開放的吧?不管你在哪裡。同樣的,廁所要有門,人自然也會有隱私問題。科技在進步的時候,這個問題總是一再被拿來討論,詳細例子已不再說明,你可以翻閱我過去寫的關於隱私問題,我最主要想談的就是人性問題。

人本身就有許多問題,大腦產生的錯覺,大腦為何這樣聯想,這樣聯覺,我們都已經提供相關解釋,亨利・馬克拉姆計劃耗資十億歐元開啟人類腦計劃,科學家也切出最薄的大腦切片,幾乎可以透光,我們越是想了解大腦,運用的科技就需要越廣泛,越大金額投資。我們真的需要了解人類被你看光光的地步嗎?

好像需要:色情網站已經被你看光光了,赤裸的,你還是看不夠,非要放個鴨嘴器進入陰道或肛門甚至直接把頭鑽進去才過癮,否則色情網站的光顧不會天天沒有停下來過,更新內容不斷出新,雖然都是老掉牙的戲法。多數女明星,非得要知道她私下的一面或者她性感的一面,男明星也被每一年都被《時人雜誌》(People)票選誰才是最 Hot 的男人。幹嘛,人性真的本來就是需要透明公開來上陣嗎?

人性的問題出自於本身,我們非要從眾才能與——社交聚會,簡稱「社會」——結合,以免脫俗。我們很講求高效率,零電子郵件的處理方式很熱門,非要把電子郵件分成「要觀察」、「要購買」、「要閱讀」,「已完成」也成了一個標籤,奇怪的分門邏輯,為何不直接刪除就好呢?社交成了一個電子收件匣,促銷也成了一個收件匣、新聞也有一個,五個電子郵件收件匣,你要知道每一個,還要切換,煩不煩呢?我們講求高效率的結果,就是隨處 Tag 。

這個還不夠,沒時間讀取的隨時放在「口袋」(Pocket),需要高度有效率的就使用 Instapaper 或者 Readability ,而你「吸收」了多少?我們真的需要高度有效率的工作水準嗎?這就是我在思考的第三個問題:人類真的需要「進化」嗎?

關於進化,看看奧迪(Audi)的廣告詞可以明白——進化科技,定義未來,他們最懂得汽車工業革命帶來的重大維新,可是看看最近起火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可以明白,科技的創新不是說上路就可以上路,雖然這兩者汽車公司沒有多大關係。重點是,我們要求越多的工作效率之後,我們所換來的就是一番的高水準的嘉獎與讚美嗎?若是這樣,我想看看,嘉獎與功績的成就應該會扶搖直上,可是根本也沒有,況且一家企業的獲獎人數應該也會提升或提高,這也沒有,每個人都中樂透的下場,就是成功根本沒意義,失敗本來就沒有。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真的需要把這麼有效率收錄根本一個月前或者半年年你都沒看的文章?或者我可以說你真的有必要什麼要掌握在你的方向,成了資訊控?你訂閱了二十份以上的文章或 RSS ,或者你都想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時,你難道就會心神不寧?我們大腦既然負荷不了這麼多,分門別類或者晚點再讀再看再分享,難道大腦就會輕鬆自在?

我不認為。人性要求的那麼多大餐,我們都吃不完,幹嘛慢慢學會囤積這件事,但我們很愛。什麼都要晚一點,拖延有拖延的好處,工作效率的書籍也告訴你,研究心得也跟你說一清二楚,所以為了讓你快狠準,所以效率是應該?

反之,慢慢生活的人們也說話了,慢慢冷靜下來,你才會看到方針與對的方向,但我們追求的是效率還是當下?樂觀的人也說話了!他們說:別理他們,做你自己就是了!你該相信哪一個「官方說法」呢?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人的問題〉重啟。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