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食

圖片來源:Vnysia
對於美食,我們似乎會為了它而去尋找它,看到了那麼多臉書朋友所分享的美食照片,看到了那麼多部落客分享到某家餐廳用餐的經驗與食物體驗,都讓我們發覺—美食真的難以抵擋!可不可以不要分享那麼多讓人口水直流的食物?讓人無法抵擋美食的可口經驗,特別想去買來解解饞?可不可以從中了解食物的美好,而特別不要著重於食物真正帶給人的味道與口感?好像沒辦法這樣做,吃上了牛排,吃上了壽司,吃上了鐵板燒,吃上了米其林某星級的食物,特別就讓人覺得昇華為貴婦,公子哥,我們享受食物的當下,就是為了享受整體氣氛所帶來的愉悅感,根本就忘了塞在我們嘴裡的食物—其實跟一般食物沒有兩樣。


心情好,我們吃上了什麼—或者飢腸轆轆時分,根本不知道嘴上吃了什麼,以為是吃了飯的緣故,以為是吃了最愛的食物,以為是吃了悅性食物,其實根本說穿了,還不是一般食物。我們對於食物的精髓好像都忘得一乾二淨,整天想吃好料,整天想吃大餐,整天把每天吃過的食物—管他山珍海味或清粥小菜—通通分享給臉書朋友知道,我們到底吃上了什麼,說真的,我們無從得知。事實上,當我們身處荒郊野外或者身處戰火蔓延時,成為難民或者獨身者,唯一能想到的食物就是狩獵以及依靠糧食暑發送的食物解饑,但我們根本感受不到這樣的痛楚,因為我們不知認為幸福,反觀看看好命的人士,不知道吃上什麼人士,不了解吃飯的真諦落在何處?想想,真極為諷刺啊!

一邊是吃飽飯的我們,而另一邊則是等待食物的難民以及原住民,或者同一個城市來看—例如台北—我們就可以看見居酒屋外的飲酒作樂的我們,格外是個找尋食物的遊民,說來真令人鼻酸。好端端的食物,我們儘是享樂,格外一眼,看見的是翻找垃圾桶殘餘的人們,垃圾食並不是不能吃,我也吃過—嗯,味道還不賴—只是我們不會這樣尋找;這代表:我們並不是沒有同理心,而是根本不懂得食物到底帶給我們什麼滋味?好吃?廢話!一個人飢餓時,大多的食物你都會吞下肚,管它是蚯蚓還是活生生的蟑螂或者蝦子,我們來者不拒,我們唯一會排斥的大概就是第一次嘗試吃著沒吃過的食物,之後,什麼人造牛肉、豬肉、雞肉或者海鮮,你都會吃下肚。過去,動物內臟沒有愛吃,現代台灣人依然把豬心、豬肝,豬肺,豬耳,豬頭通通下鍋川燙來吃,美國人或者歐洲人對於動物內臟,也是因為世界大戰時期,開始接受這些「噁心」的食物。為了捧孩子吃下青菜或者胡蘿蔔,你還不是攪和在孩子愛吃的食物當中,讓他們下肚,他們根本不知道吃了什麼。而同理,我們這些大人們,對於綠花椰菜或者青椒,還是吃起來有怪味的食物,其實都某些心理因素從中作梗。


過去談到悅性食物或者食物的心情一事,我們還怪罪乎是食物讓心情變好,真是一場笑話!反之,我們心情不好時,也可能怪罪於食物的味道很特別。德國的一項研究,心情差的人,吃不出什麼叫做油膩。符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要三組志願者看歡樂、悲傷與枯燥的影片後,接著嚐有不同脂肪量的飲料,結果顯示,悲傷觀看者對於脂肪量多寡的辨識能力會降低,反倒品嚐苦味、酸味與甜味會提高百分之十五,這大概可以說明,為什麼失戀的民眾想要多吃蛋糕、甜甜圈等甜食吧!心情影響我們判別食物的主因,但不是究其原因之一,因為心情不好時,除了靠食物撫慰外,其實我們對於食物本身就沒有太多的著墨,只知道食物是給人類吃的一種產品。因此,究竟什麼是食物,我們需要他人(維基百科)幫我們解釋:

食物就是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或水構成,能夠藉由進食或是飲用為人類或者生物提供營養或愉悅的物質,食物的來源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抑或發酵類產品,像是酒精,人藉由採集、耕種、畜牧、狩獵、釣魚等許多不同方式獲得食物。經過烹調的食物稱之為菜餚,許多文化通常有各式各樣獨特的菜餚、烹飪偏好與方式。

這樣解釋,很清楚明瞭嗎?大概不甚多了解,至少我們現代端上桌的菜色-尤其是在餐廳吃飯的我們,不知道菜色是怎麼蹦出來的?一種食物—像是牛排—從牛肉的產生到配菜的生產到大盤商,中盤商到經銷商的配送,再到餐廳主管的手上、廚師手上,我們很少了解一頓美味的牛排是怎麼上桌的?牛肉可能是由澳洲或美國、本土生產出來的,不管牠是怎麼被宰殺或者屠宰,從畜牧業或者工廠外送到市場或者盤商、機場或者業者手上,我們都不了解這頓所吃的肉品—管它是哪個部位的肉—或者幾分熟—或者怎麼烹調—全部不在我們的視線範圍中,也難怪,對於現在肉品市場,尤其來自工廠化的農場下,所有出場的肉品,都是一個「模子」刻印出來的產品,也難怪,馬克.祖柏格會說:「我只吃自己殺的動物。」

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甜食、點心、餅乾、小菜、即食品等等嗎?我們製造了這麼多冷凍食品,真的需要這麼多的數量嗎?美食,想吃就買的到,但不會讓人心完整受用得到。

看來,我們根本不了解所吃的食物,到底是怎麼樣的由來,至少當下,一口握壽司下肚—嗯,好吃到不會想到多少。能夠細細品嚼食物的滋味嗎?一頓牛排,不到三十分鐘下肚,一頓便當不到四十分鐘下肚,一盤盤迴轉壽司,一小時下肚,看得眼花撩亂,不知道下一盤該吃什麼才好,而這就是我們的飲食文化。台灣人出了名的愛吃,非常愛吃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今天吃得一定要跟明天不同,無法天天都吃同樣的菜色,同樣的味道,每天一樣的便當,心情頓時讓人沮喪,所以我們愛好喜新厭舊,多吃點沒見過,沒品嚐過,沒聽過的。團購網的食物打得半價的優惠,讓人多想今天訂購,明天就吃得到,對於真正的美食味道,絕對不會為了一根頭髮而放棄品嚐食物的風味。就算食物有異味,我們有怕草繩的心態,根本打散不了我們還是想吃食物的念頭。

因此,對於食物的認知,我們只停留食物給我們什麼,而非食物帶給我們什麼。把所有對食物的想法通通寫了一遍,就是不脫離對於食物的口感形容以及外型,重要的是是否會再次光顧,是否會再次品嚐那動人的味道,符合那挑剔的嘴,就看我們心買不買單,就看我們對於食物處於怎麼樣的觀望以符合我們的期待。

看來,我們被味蕾挑上了癮,無法卸下對於食物的迷戀,就像離不開臉書、手機的某種成癮症,某種需要人與人之聯繫的情感來符合我們對於安全感的需求。看來,我們跟與內心的自己相處有一大段距離,無法說斷離就斷離,也看來,臉書天天上演美食的戲碼,食物的飄香味不會停過;團購網對於半價美食的誘惑,太難以抵擋,每個吃不完都放在家中,請問何時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吃完?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甜食、點心、餅乾、小菜、即食品等等嗎?我們製造了這麼多冷凍食品,真的需要這麼多的數量嗎?美食,想吃就買的到,但不會讓人心完整受用得到。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