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論(七)


圖片來源:Flickr
很好的定義,不過維基百科還有其他定義要解釋補充:

有許多科學解釋這個概念......將死亡定義為大腦停止活動的時刻。定義死亡的一個困難之處在於如何把生命區分......死亡似乎是指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人類可能會根據沒有意識來定義生與死,當意識從大腦消失的時候,可以說一個存活的生物死亡了......死亡的另些定義是某個東西的停止......例如生命......定義生命同時定義死亡。

那我們開始了解生命了嗎?我是說生命的雛形或原形?生命是不是只要一個單細胞生物出現,會覓食、會分裂或交配就是生命?若是這樣,那我們現在的人類生命怎麼定義?精子碰到卵子,開始產生受精卵,然後........你知道的那生命過程,我不再詳述。重點是,生命若還這麼簡單,那我們怎麼不會保留那生命的完整價值—那生命該有的尊貴和諧?幹嘛一產生「生命」就把他捏碎,甚至把他塞回去?難道生命的起承轉合告訴我們生命有生有死—很正常?

那幹嘛有人要鬧自殺?自己殺自己很有趣嗎?還是我們真正不懂生命的意義?這些所談的生命故事之書,全都是一場神話,是我們人類看人類還有多少人可以在地球存活,還是人類從古至今不該出現在地球上?或者套一句笑話:是外星人派來的使者?看看人類能幹什麼粗活?生命的完整講述似乎無法在這〈意義論〉詳談,但我會全心好好說明,生命的一套循環並非就是「資源回收」的標章。生命就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當我們仔細觀看宇宙時,沒有想過宇宙的軌道能夠如此這樣走向,我們都知道宇宙萬物,包括最小的星塵都有奈米般小的生命存在裡頭。生命本身就如同宇宙的星體一樣,有誕生也有死亡,死亡幾乎朝向黑洞集結,那是宇宙的閻羅府,而人類的閻羅府就是許多宗教所談的陰間地府、地獄。我們也都相信一件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此,在我們對於生命的觀念中,生死再正常也不過。但那我們學會到了什麼?生死與共,富貴在天?還是生死並然是一種過程,你要好好看待生死問題,告訴我們,生死最重要的人間問題。

死亡是個不折不扣的人生大事,對於死亡,我們的想法是,死必須處於人類生命的尊貴之上,萬物之永恆的最中心思想,死亡代表著我們對人類生命最根本的循環。

在許多歌曲中,尤其是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都很明白交代生死只不過人生的一個基本課題,笑看生死,才能在浮華世界中行走江湖,處之泰然。然而,我們在現今社會中,始終不明白生死的問題是否就能如此看開懷,不放在心上,總認為生死—只不過要遲早面對的事,只不過現在先以活在當下為基準,因此—生死?還是先擺在兩邊吧!雖然那的確很「正常」,但不代表我的生活裡就一定要有生死皆是命的概念。人們的觀念中,很少認為死亡很正常,因此—雖然心裡怕死或未想到死,仍然不敢去多想那死亡的概念有多近。我們的生活中,大多都是教導我們要樂觀看待眼前的美景,對於接下來的困難或未知,我們也都被教導著說,不要一直顧忌死亡,那只會讓你踟躕不前,因此,我們的觀念中大多都是以正向的觀念來作為我們的信念之一,而有太多的談論生死的書籍或者是勵志的書籍中,也都是把死亡這些字眼不曾好好提出,或是直接講略大綱,那麼我們對於的死亡的概念仍然只能在哲學的書本找到死亡很嚴重的說法。其中之一就是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之一的說法,他說一句很動聽的話:「以一種邪惡、不智的、失節的和不潔的方式活著,就不僅是很壞地活著,而且是在繼續不斷地死亡。」他很認真看待死亡這件事,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也呼應:「任何人都得死。」中國的莊子也認為:「死亡是本命。」中國的哲學以及西方的哲學異口同聲認為死亡非常要嚴肅看待,死亡是個不折不扣的人生大事,對於死亡,我們的想法是,死必須處於人類生命的尊貴之上,萬物之永恆的最中心思想,死亡代表著我們對人類生命最根本的循環,也是另一個生命的起點,因此,許多呼應生死的觀念,也認為「當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奧祕,你就渴望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個奧祕。生和死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紀伯倫(Kahlil Gibran)如是說。

然而我們一般人很難可以如哲學家那麼認真看待死亡這件事,因為我們的思想不夠精鍊,不夠純粹,認為死亡—還是先懂得當下比較實際吧!就如同我上述章節提到,死亡先放在一邊,當下的享受經歷大於死亡的思考,對於整體死亡所帶來—對於生命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這類概念,能否不要只專對死亡,好好倡導對於當下,我們就能夠看透生死到底有重要的意義呢?

關於「當下」,你在我〈當下〉這篇文章中,已經找到對於當下意義是什麼,然而,我們沒辦法如佛教所宣傳的那樣:心在哪裡,身在哪裡,身心不能合一,或者身心很難合一,因為心裡一直有個中心,無法跟著身體的腳步一步一步移動,況且身體的速度與心靈的一致性腳步,也有忽快忽慢的節奏在進行,因此,當我們相信心靈就存在時,那麼請問身體的動作可以一致性協調嗎?我是說,當你相信靈魂存在你心中時,可以認為身體的行為可以與你思想呼應?看過反射性效應的人都明白(就是那個敲你膝蓋,會自然翹起小腿的動作)並不會自然反應每個人「真實」的身上,我就是其中一例。心靈的呼應無法在大腦的神經效應產生同步連結,自然就無法認為身心一定同步合一,就會特別在乎當下是什麼。大多數的我們要全心享受當下,說實在的,那頗有難度,因為我們的意識中心一直會跟外在的環境不斷改變,協同整體運作狀態,來適應自然變化,因此,靜坐無法超過一整天,冥想無法超過一整個星期。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雖然也都同意,冥想的確對身心有益,但那也是長期研究下來的結果,對於我們這種大多沒時間,沒金錢或者沒有安靜空間的人來說,任何只要一靜下來,耳朵就充滿著嗡嗡聲,大多的亂七八糟的想法立刻在大腦浮現,另外外在的環境以及真實的發生情況,不能叫我們發生了暴風雨了,還在原地不動,享受心靈平靜,那跟原本害怕地震的大雄後來適應了地震情形後,等到真的大地震來臨時,坐立處之,有何差別呢?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