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六)


未必有,文明不再只是單純的社會經濟體,而是一層多元複雜的交織體;就這方面—全世界是進步的;就以非洲來看,至少手機普遍率提高了不少,小孩的受教問題也改善了不少,但還沒完成全民受教的義務,也因此,文明如有斬獲,並未在世界各地發酵起來。當然,文明不會是一天就造成,就如同羅馬帝國也不會是一天就有如此的景象。過去的古羅馬時代的輝煌,曾經叱吒整個地中海區域,幾乎從西至葡萄牙到南邊的非洲區域無所不包,羅馬能夠有如此大的成就,都要感謝羅馬人的雄心壯志,據他們所說,會建立起如此壯大的帝國盛世,也是因為先發制人的原因,必須要保衛自己欺凌弱小以求致富敬上,羅馬的過程由「併吞」其他王國開始,先從馬其頓(Macedonia),再來帕加馬(Pergamon),埃及也不放過,羅馬一步步向各大勢力進攻,企圖壯大聲勢。但也因為羅馬人打了太多戰,身心俱疲,把心靈都給養到累了,甚至引發內部的流血衝突。由奧古斯都(Augustus)所建的政治改變了羅馬經濟的制度,從他開始建立起共和名義的帝制,他死後由養子提比略(Tiberius)繼位,帝制成了皇制,由前二十七年建立起的王朝共有三個:克勞狄(Julio-Claudian dynasty)、弗拉維(Flavian dynasty)、安東尼(Nerva–Antonine dynasty),本來的和平相處的世代好好的後期成了分裂世代,一九三年建立的塞維魯王朝,爾後還來到巴高達運動,政治衝突成了最高潮。接下來,內部戰爭依然烽火蔓延,三三零年的拜占庭建城君士坦丁堡接收基督教的合法性,六十五年過後,羅馬帝國成了兩個帝國—西羅馬以及東羅馬(拜占庭王國)。


而在羅馬制度本身已經搖搖欲墜,戰事也不斷,任何人想要出來改革,都會被其他人給扼殺,在馬略(Gaius Marius)與蘇拉(Lvcivs Cornelivs Svlla)的爭奪戰之後,又來個凱撒(Julius Caesar)與龐培(Pompey)的內戰,在元老院的議員不是被殺,被處死,就是自殺,裡面的世界其實就跟現在在台灣的國民黨與民進黨一樣熱鬧,只不過還沒有到流血衝突嚴重的時候。但我時常在想,國民黨做不好換民進黨做,民進黨做不好,換國民黨做,如果換成美國的共和黨與民主黨,或是英國的民主黨與工黨,還是哪一國家分別左右兩黨,會有比較好嗎?不見得,當歐巴馬回擊羅姆尼的不屑照顧窮人那百分之四十七的言論時,他是這麼說的:

我們所信賴的價值不是百分之五十三,也不是百分之四十七,也不是窮人與富人的百分之一與九十九,而是美國的價值,我們共同所擁有的。

此話一出,台下熱烈叫好,但是在丹佛大學所舉辦的首場總統辯論會上,兩者的民調卻逐漸拉小,只有百分之五的差距。雖然是百分之四十八對四十三,可是就表現而言,羅姆尼卻贏過歐巴馬,百分之六十七對二十五。幕僚還替歐巴馬緩頰說,因為總統國事太多,且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地點舉辦,自然表現如此。這場政治戰還有一段時間要打,反觀羅馬帝國的時間只剩不多,前三頭的支持者(克拉蘇〔Marcus Licinius Crassus〕、凱撒、龐培)對上後三頭的支持者(奧古斯都、安東尼〔Mark Antony〕、雷必達〔Marcus Aemilius Lepidus〕),這兩者的支持者雖然各表立場,但實際上,主要的改革者還是各自走自己的調調。由奧古斯都與安東尼接管羅馬的東、西部後,兩者還是勢均力敵。安東尼先進攻西邊的奧古斯都,以為可以先下手為強,結果安東尼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來逃避奧古斯都的追殺。爾後戰事不斷,不是有人眼紅就是有人想要加強統治,不然就是外族開始入侵勢力範圍,西班牙的進攻已經為羅馬帝國雪上加霜,在巴勒斯坦爆發猶太戰爭,那時候的王朝已經不像王朝,雖然是由當時的君主統治,但說真的,街道滿目瘡痍,你會在乎還有多少秩序嗎?就拿現在的敘利亞來看,阿薩德(Bashar al-Assad)總統拿不出作為來,一直強壓反抗的人民,連美國也來壓制敘利亞的內部情況,對於美國的作為,中國以及巴西插手說,這種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我們不要管太多,可是美國就是很喜歡管人家的家務事,連中東老是對於老美這樣的行為真是一個頭兩個大,雖然《穆斯林的無知》讓他們抵制,但接下來的血腥衝突仍然一觸即發,聯合國想要安撫美國的情緒,也是吃力不討好,因為他們本身也還是進行危機處理。

文明不再只是單純的社會經濟體,而是一層多元複雜的交織體,然而,只因如此,文明的演變卻有種時光重遊的歷史時間感。很多歷史故事頗具類似情感情節。

看看美國現在的帝國勢力,再來看看羅馬的當初的雄厚兵力,不難發掘,美國所進行的外交手腕比任何還要強大,甚至可以掠倒比他強大的帝國,如俄羅斯。美國不太喜歡蘇俄,因為蘇俄處處要跟他們比較,蘇俄的研發勢力不比美國差(如天文),自從蘇聯解體之後,蘇聯帝國一直對與美國維持亦敵亦友的關係,這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基輔會合之後就可以看得出來,蘇聯紅軍叫美軍不要插手管太多,美軍卻是硬要。這場心結始終在兩方心中擱置不少。就連在《鯨奇之旅》(Big Miracle)中。美軍就是不太喜歡蘇俄的破冰船來幫忙,直到阿拉斯加居民不斷苦勸以及看在政府的形象上,蘇俄也才點頭答應。當然,蘇俄不是那麼討人厭,而是美國有點自大,自己以為可以改變全世界甚至可以救助全世界。

改變世界,美國人的心中的願望少不了它這一項,就連當時的十字軍東征也改變了宗教盛世。美國學者朱迪斯.本內特(Judith M. Bennett)與沃倫.霍利斯特(C. Warren Hollister)在《歐洲中世紀史》(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寫道:「十字軍東征聚合了三大時代的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欲。」多部電影也以它為主題,如《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這場戰役帶來了多少改變,可見一番。但十字軍東征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難道也是因為宗教的傳教原因?還是過去因為跟穆斯林結下的樑子?以上都有可能,最主要的方向當然跟基督傳教有關,在一世紀開始以來,基督教不斷傳入羅馬,也深入阿拉伯地區。而在倒回兩百多年以來,也就是在六百多年的那時候,拜占庭帝國的基督徒與波斯的祆教徒(伊斯蘭貶低為拜火教,Zoroastranism)衝突不斷,阿拉伯半島剛好夾在中間,就成為了伊斯蘭大舉進攻的機會,只不過這一次,他們自己內部的衝突也大大小小不斷餘波盪漾,所以就演變成三方角力不斷。然而,也因為這一次先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伊斯蘭才會絕地大反攻。

伊斯蘭的興起,讓我們見識到中東的勢力有多強,也可以讓我們知道人類文明盛世處處脫節不了宗教,也在保衛著「神的意志,不可抹滅」的信念。因為任何神的欽點不可拒絕,不可排斥,更不可放棄。接下來的文明章節會暫告一段落,讓我們先進入文明裡的歷史情節,順道也來看看現在的我們之中的文明,有多「文明」呢?

然而,我也想提醒你,歷史故事到現在依然在「重演」。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