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人才


現在的學生壓力很大—我知道,畢竟我也是學生出身。而你當然也是如此,甚至幾乎出過社會的人士都是如此。「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口號說明了現在學生背負著多大的壓力,每天面對不完的小考,到幾個月一次的大考,再到一年一次的轉學考,或者是學科能力測驗,都是一再顯示—「考試」是絕對評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的關鍵。

當一個學生被問到你喜歡考試還是免試入學的方案時,他回答是考試,但他不喜歡考試。也就是說,我們要成為樹人時,考試是最好的途徑,免試入學方案則是給提供不愛考試但是在學成績還不賴,且對學校有貢獻的人的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成為有夢想,有熱情,又積極向上的好學生的代表。我相信,只要你夠努力,有自信,這種方案當然適合你,只不過—我們現在擔心的問題:所謂的好學校是否產生排擠效應?


優秀的學生只想爭取優秀的學校就讀,差勁的學校只能選擇一般的學校就讀,那就變成學校的招生名額的問題:物以類聚,優秀的學校全都是優秀的學生,有些想就讀的優秀學生還擠不進去,只能候補。一般的學校收取差勁的學生,造成成績全都一樣壞,老師教學起來壓力更大,那麼在這裡考上第一名沒有用,因為跟優秀學校相比,簡直不能比。如果優秀學校收取差勁的學生,那麼老師壓力一樣也很大,因為要用更不同的教學方法施教,且耐心與毅力要比優秀的學生還多一倍以上。也因此,優秀的學校能不能教出優秀的學生還不一定,但可以知道的是,如果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班,那麼回到放牛班的時代沒有兩樣。

免試入學是提供很好的方案,但會不會讓優秀學校產生一種迷思:因為我是優秀的學校,所以這個學生分配到某高上較低等的班級,也就是說,就算在優秀的學校就讀,每個學生的成績不一樣,這個學生會不會因為班級的狀況不佳,而停止用功讀書?當然這是有可能,如果你夠熱情,夠另類,有活力,這些當然不會阻礙,而是幫助你前進的助力。換個方向想,一個人能不能在社會出頭天,不是看他在學校成績如何,術科成績如何,而是完成了什麼成就?但社會總是有種迷思告訴我們,是不是只要有媒體所報導的學校才是優秀的好學校?若是你應徵的履歷表上寫著一些企業主沒聽過的學校名,那麼企業主反而很好奇這間學校有什麼特色?而你的專長是否可以應用在這份工作上?所以企業主才會另外考你一些臨場反應題。而我們就是被那些「優良大學」名稱給迷昏了頭。

所以,我從來就不認為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交通大學、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劍橋大學等等教導出來的就一定是優秀人才,因為要努力是你的本人,「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這個意思。但多數的學生不吃這一套,他們認為我在優秀的學校就讀,就要彼此競爭,優秀的學生們,一定會有名師出高徒。換句話說,給優秀的老師教,就一定可以教出好學生,而優秀的老師大多數也一定喜歡優秀的學校任職。

這樣的關係,維妙維肖,誰都想要這樣的圓滿關係,老師、學生、學校三方獲利,誰都可以得到好處。只是差勁的學生呢?那些中啜生呢?那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呢?難道他們就該在外面逍遙?還是不該回到學校就讀?這些人,真的不愛讀書,他們認為—書?那是什麼東西?只想消磨時光,做自己愛做的事:上網、閒逛、甚至混入黑幫,販賣大麻毒品、走私、開設賭場等等不法勾當。書在他們眼中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錢賺,有錢拿,有正妹可把。因此,黑白兩道往往因為個人因素而分道揚鑣。

學校的目的是教出「優秀的人才」,前提是每個學校都要有經費爭取優秀的設施,及優秀的好老師來任職。但多數的學校想要變成「好學校」時,誰想過那些在外頭閒晃的青少年們?他們不愛讀書沒有錯,但可以教導他們在社會上的專業技能,以及人生的大方向,畢竟這些是用錢買不到的。有些優秀的學生出社會後依然會犯錯,且錯得離譜,甚至還被關進大牢內(有些還死不認錯),但問題是—不是優秀的學生學不會,而是走扁了路,媒體與多數人會給原諒的機會,但機會不是給的不夠多,就多到不知道自我反省。也因此,社會的亂象總是東說一套,西做一套,人自然互相矛盾。

同樣的,就算能夠進入你想要的學校就讀,就能證明你就會是個好人才嗎?

要我們當「抓耙子」嗎?我們很樂意,要我們封口如瓶嗎?我們也很願意,但會不會有人是害群之馬,還是有人是反間諜的監控份子,我們不得而知,CIA幹員也不會表明我是為CIA工作。英國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 SIS)也不可能表露身分,除非你是人人皆知的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因此,當媒體把過往雲煙透露出來,當然有人死鴨子嘴硬不承認說過那句話,表明那意思,所以人向來就是以「矛盾」聞名全世界。當教育出口那麼久,我們人才內需餵不飽時,才反問為什麼人才會留不住?當優秀與一般的學校沒有界線時,那麼反問什麼才是決定好人才的關鍵?是學校品質、設施?還是老師?

優秀的學生與想念好學校的家長們急壞時,那麼就能保證那些優秀的學校教出來的就是品學兼優的模範生?當然不會是,那麼為什麼家長這麼著急跑去補習班去卡位,就是為了孩子能夠「如願以償」?越是強迫孩子就讀錄取名額少數的學校,只會讓壓力更大,反而傷心又傷身,而家長望切子女能夠有一番成就不是靠優秀學校的光環就能在社會上有所好表現。然而,我們就能難改正這毛病,因為就算不是在優秀學校就讀,沒有它加持,我們仍然擺脫不了它的迷思,也因此,我們多麼深切希望子女能夠錄取好學校,且是有名師加持的學校。

人才的深造不是用優秀的學校來加持,雖然那的確會加分不少,但你的真實能力是用單一,專一的能力來證明你的確可以打破僵局。那些只想錄取大公司的小人物們,先去想一想,考取那麼多的專業證照,就可能順利錄取你想要的好公司嗎?同樣的,就算能夠進入你想要的學校就讀,就能證明你就會是個好人才嗎?如果在這條競賽上,每個人自稱「優秀」或本身「優秀」,那麼學校的教育還會有優秀與一般的差別嗎?還是只看規模與學費?(附帶一提,優秀的學校的教育費用並非人人負擔得起,因此有些貧困學生努力考上後,因為家計問題而被迫轉校或放棄。)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