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家庭責任


我看著小女孩在我的旁邊嬉鬧,突然有個感想—要是她是我的小孩,不知道那該有多好?天真無邪的笑容,純真的童年,加上我想呵護的那雙小手,總覺得教育一位小孩應該是那麼簡單的事,且我們的父母通常也很天真,以為教育一位孩子,只要給予教育費用,給予關心,給予她所需要的,給予尊重,給予包容、給予標準的教育法,給予教育所有的一切,那麼想想—教育有這麼簡單化嗎?

有人說教育一位小孩到他讀大學要花費新台幣五百萬元,這還包括小孩所需的尿布、奶粉、嬰兒用品、托嬰費用、學雜費、註冊費、學校書本、補習班費用、午餐費、零用錢、還有她放學回家可能會買個雞排與珍珠奶茶來嗑的費用。這麼多的費用放在一位小孩身上,還有看不見滿滿的愛與感情,想想這樣就可以期待這個孩子未來就會照顧你一生嗎?過去父母會這麼想,現代的父母不敢奢望,現在有太多的官司是為了扶養權而爭得喋喋不休,為了家產一直鬧上法院,為了幾百萬或幾千萬的遺產,親兄弟明算帳的鏡頭清楚上演,我們不知道,所謂家庭的和諧到底是怎麼回事?

難道就要把事情攤在陽光下嗎?難道人們就要需要擺一張撲克臉給兄弟姊妹好看嗎?難道家庭的溫暖不是應該共處一個家室下?看來就是如此,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排列開來後,我們再來秋後算帳,對吧?這是我們家庭的寫照。有時候,看著教育的問題一直浮上檯面,為了孩子的監護權,雙方都互控對方傷害,昔日的感情已經不在,只剩下滿滿的恨意與不滿。

這樣做是對你好?還是對孩子好?常常搬家的孩子比不常搬家的孩子更容易情緒不穩,更容易表現孤僻與不安;常常聽到父母吵架的孩子比看到父母鬥嘴的孩子更容易心生厭煩與不穩,這樣做是對你好還是對孩子好?我重複兩遍是為了你有確實瞭解這句話的含意,但—說穿了,我若「真的」這樣問你,你給我的答案恐怕還是—對我們都好!

那我告訴你,這是自圓其謊,其實你只是害怕說出實情後,孩子不肯接受事實而做的逃避真相,就像父親突然因病過世後,你總不能一直告訴你的孩子說爸爸去上班了吧?說爸爸在天堂當天使照顧你的後半輩子還好聽些,但最真切的是慢慢讓孩子知道事情的真相總比一直寫錯同個答案又不斷增加筆劃來得更實際。

父母會影響孩子的人格,這我不用多說,不管是父母的品格好壞還是什麼特殊生活習慣都會讓孩子有樣學樣,依附讓我們看見嬰兒如何黏在母親身邊不放,又如何看見母親不在身邊時如何放聲大哭。想想每個階段都讓我們清楚了解教育是如何從小培養到大,直到我們也被影響為止,也就是說—教育不單單是家庭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國家的責任,世界每個人類應有的責任。

可是,當我們努力給予孩子應有的照顧時,父母往往卻推說:「教養這責任往往身不在我,而是在整個家庭。』也就是說,教育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家庭的責任,那麼我請問你當你想到離婚時,你為孩子爭取監護權,那你可以承擔一個完整的家庭責任嗎?
單親家庭的重擔往往是落在一個家長的身上,而他也是經濟的命脈,當他無法扶養孩子時,那麼就必須請社會局從中介入或者孩子出外打工,如果有多數孩子的單親家庭,那麼其他的年長孩子會照顧年幼的孩子。想一想,家庭的完整責任若不能完整拼出,那麼家庭就只能自立自強。我的意思是說,這還是一個家—一個沒有完整拼圖的家。

然而,當父母為了自己的權利犧牲了孩子,想想當初想要離婚只是因為感覺淡了,距離拉遠了,關係不對了,一切都是錯的?我反問前頭,那為什麼當初想要結婚?又為了相信他說會給你一個「完整」且幸福美滿的家庭?就只是因為你懷了孩子還是為了結婚而結婚?
當孩子的家庭發生變故時,你有真的想過孩子要提前勇敢面對嗎?還是你只是為了自己的成家而打算?我不相信,人們會去想要結婚就從來有去想過當我們離婚時—孩子的扶養問題,或者當我們結婚時,孩子一定是過個快樂無憂的完整童年。根據多數的調查統計,結婚時從來就很少想到離婚的問題,看來現代這社會所生活的人們還真不是普通的「樂觀」。

結婚不會想到離婚,那麼照顧孩子的養育責任則不會想到是我們的責任—又推給父母。然而,我們看到的是,家庭若不完整,責任若是不具備妥當,未來的人格發展肯定有問題,這點從臉就可以知道。英國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研究人員分析兩百九十二位年齡八十三歲的民眾,包括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的特徵,並且對照童年生活,包括父母的職業、其他家庭成員發現臉部特徵較對稱的人,童年生活較富裕,男性比女性更顯著。但就算是如此,家庭若完整,那麼請不要讓他看見不對等的愛。

臉部不管有其影響,至少人格影響了,在另一項研究中由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所進行兒童健康研究,發現在生命的早期確實會影響DNA的發展。研究人員焦點放在四十位民眾,其比對、追蹤超過一萬名至一九五八年三月出生到成年人的民眾。研究人員採集四十五歲時的血液DNA,發現了六千多個基因的差異,認為童年的生活水平確實會影響成年的生活條件,進而影響人格發展。

所以,孩子不喜歡看見你們吵架,孩子不喜歡看見你們在冷戰,孩子不喜歡見到你們分居,孩子甚至不喜歡看見你們要離婚,未來要跟誰住。因為都再再顯示,這不是對你好,而是對孩子有深遠的不良影響。說對我們都好,只是自欺,一點幫助也沒有,也沒有安慰的實質意義。然而,這種新聞不是一兩天才上演,更不是最新頭條新聞,而是過去就存在的東西。我們應當瞭解孩子需要的是看見父母能夠相親相愛,而不是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說對你好,我看父母的教育還是真的只為了自己好—孩子呢?

P.S.附上一則廣告,瞭解孩子別輕易忽略。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