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兒經


最近在整理資料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個令我好奇的研究,而這個研究當初怎麼得到的也不太清楚。這是一個關於童年的研究—在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所做的長期追蹤,他們發現快樂的童年越有可能導致父母離婚。研究人員認為,剛性較強的兒童比同齡的兒童有更高的自尊心,因此就可能讓父母有離婚的跡象,前提是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所得到的結論是在巨大的財政困難時,政府應優先考慮我們的孩子,因為這是他們生命的美好起點。
我當初看見時,不免與你產生同樣的疑問—我們不是要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嗎?怎麼這個研究會這樣說呢?難道你希望我們打鬧自己的小孩嗎?甚至虐待自己的孩子嗎?然後再來申請保護令,或是打一一三專線呢?
當然,這個研究自一九四六所進行的追蹤,在一週之內調查了上千萬剛出生的英國人得到的答案,也或許跟國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相同的一件事—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太好,讓他有更高的自尊,就有可能讓父母走上離婚一途,這是不變的事實,而事實上是直升機父母一直存在,一直在天空中盤旋,即使放手了,依然還在很高空看著自己的孩子做了哪些(蠢)事。
所以,我們在教養孩子的同時,往往也在背後推他們一把,希望跑得比別人快,跳得比別人高,走得比別人遠。然而,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同時,也要教導他們去認識最壞的打算,但父母很少這麼做,我是指父母就真的把孩子丟在外,讓他自生自滅,就任由他獨立,一肩扛起家計,負擔所有生活開支—大多數的父母只會開玩笑又帶有嚴厲語氣的口吻說:『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給別人喔!』或者『你再不快點回家,我就把你反鎖在外,不讓你回家!』,還有『你再睡同學家,以後別回來住了!』,或者『你為什麼老是讓我生氣,讓我操心,你不能乖乖聽我話嗎?』等等。
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的不同延伸出更多不同的孩子的性格觀,造成孩子的眼界自然有所不同而不同,因此,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模式始終維持自己一套的方法去進行,而方法來自有其所謂的家人的傳授,坊間的教養秘笈,普羅大眾的教養書籍,圖書館的書本知識,座談會學來的方法,還有大眾聚會所討論的一套綜合方法,這些方法沒有別的,只有讓孩子更快樂,更堅強,更能面對不怕苦,不怕難的人格,希望孩子是父母的驕傲,父母的榮耀,簡單一句話—我以你為傲。
但是,若是能夠這樣養成,那你的育兒經是什麼?嗯,這是很多成功父母上電視節目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答案不外乎是我給我的兒子(女兒)有得天獨厚的教育環境,讓他自立自強,學習別人沒有開始學的知識,學習更多人的知識,我規定我的兒子(女兒)必須某時回家,幾點前要上床,沒有功課寫完或者沒有複習今天老師教的課程就不準吃晚餐,看電視(或上網)更是不行或者限制多少時間等等,不然我聽到就是你今天下課去到補習班(才藝班)上課,晚飯自己解決,夜晚回來沒有練習鋼琴或者寫完作業不准睡覺!還有你要記得明天的表演課等等,這是成功父母的育兒經,嚴厲的規律造成獨一無二的孩子天份,那麼你的孩子天份呢?
放學下課找同學聊天,泡網咖,去泡沫紅茶坊,或者直接到補習班就位?還是讓他回家與你好好談心,了解內心戲在演些什麼,不要隨時都有代溝?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怎麼老是管不動,孩子常常抱怨爸爸媽媽怎麼老是聽不懂我說的話,相差十幾至二十幾歲的年齡層—嗯,看來年齡還是個問題,當然這是指親情,不是愛情。
太鬆的教育會讓孩子產生更強大的自尊心,進而成為同儕之中的孩子王,太嚴厲的教育會讓孩子喘不過氣,就如同長不大的小孩子,自信心總是慢人一步,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由於父母給什麼,他們就接收什麼,孩子的夢想總永遠是空想。那麼,我們要的就只有中間?
中間是什麼?要太鬆加上不太嚴的規律?要太嚴加上不太鬆的教育?那麼—正常的家庭是屬於那一邊?是太嚴?還是太鬆?或者剛好?剛好又是多剛好?如果有個指標,那是百分之五十嗎?還是百分之四十九?好像七十也可以,總數又為多少?一百還是九十九?或是一百四十二?
與其定義正常的家庭,我們就來想想正常的家庭所教出來的孩子性格吧!畢竟他才是我們的關鍵之鑰,教育只是開鎖的方法,開啟他才是步驟所在。孩子的正常家庭中,會真正快樂不在少數,大多數的他們都很快樂,只要父母給他們所其想要,並且知道要寫完功課才能去麥當勞,那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如果每一次都要求這樣,那麼孩子無法分辨什麼才是合情合宜的價值觀,反而扭曲了原來要獎賞之前要把工作做完,那麼沒有努力認真做,孩子是得不到的,這樣的報酬遊戲就很像許多靈長類動物實驗一樣,只要黑猩猩或者其他猿類把人類要傳授給牠的指令完成,就有食物可以吃,牠只知道要把它完成,卻絲毫不知道這類的目的是什麼,且又是為什麼要這樣做,那麼我們教導自己的孩子要如何思考時就是一大諷刺或者笑話一樁。
有趣的是,我們不覺得自己有錯,身為父母的一員的我們總認為孩子是我們養成的,環境與人格的開端必定由我們作為開路先鋒,而由大多的實驗證實孩子也的確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與動作,只要父母有不良或者良好的小習慣,孩子就有可能一一把它學會,成為他心智的一部分。然而,我們一直忘記一件事—孩子的思考模式跟父母的迴路不太一樣,就算一對一模仿,孩子不夠成熟時,還是有可能記取不該記的記憶—就像抽煙。
不要把你的那套給孩子,也不要讓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你只要讓孩子明白愛在他的心中無可取代就好。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