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我們


看著電視上的廣告,尤其是藝人所“代言”的那幾支廣告,我深深覺得,藝人是使用過這系列的商品,還是廠商來找他們代言商品?是藝人本身喜歡這個商品,還是廠商找他們使用過後,才開始喜歡這個商品?這些問題,很令人省思,也很玩味。我不知道,藝人們是如何得知這些產品的,但我知道的是藝人在挑選廠商的同時,才開始愛上這些產品,且這些產品會動搖你我的選擇的話,那麼我們挑選產品的眼光那麼就是跟著他們在跑的。
如果你到大賣場挑選物品的話,那麼你會發現你會跟著他們的腳步在走—他們正在促銷的商品、他們多人在使用的商品以及“有藝人加持”過的商品。為什麼會這樣?難道人沒有自主能力挑選自己的商品?難道人的眼光狹溢只能跟隨他們的步伐?當我們在挑選自己的商品時,為什麼要有人購買過後的證明保證?我想這可能跟人的觀察能力有關,我們只是不想做第一而已,只要有人願意開始,我們自然就會走進去,然後覺得這也很適合我們。
多人所使用的商品往往是我們購買這商品的來源管道之一,因為我們相信他們大多數人所使用的商品,像是洗衣精、沐浴乳、某牌牛奶、某州水果等值得信賴。由於值得信賴,所以當發生洗衣精過期、沐浴乳外瓶扭曲、牛奶有怪味道、水果被蟲蛀等問題,我們都可以打電話到消費者專線來換貨,甚至要求退貨。可是我常常發現當我們發生以上的狀況時,不是用退貨、換貨就可以合理的解決的—因為內心的感覺還存留體中。
那為什麼還要執迷的購買它們呢?難道我們就是因為很值得信賴廠商的信譽,還是我們本來就是“奧客”?一再要求不合我意,所以可以退貨?當我們相信藝人或是多數人所購買的商品,往往就讓我們陷入的購物的迷思中—一種類似“從眾”的迷思中,我暫且稱為代物迷思(Alternative Other)。
我們都有團購的經驗,多數人一起購買的費用會比單人所購買較便宜,且多數人一起分享,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到蛋糕,玩到不同類型的玩物,用到不同種類的工具,交換身邊所使用的玩物,有問題時,也可以一起找廠商商量,來看看團結的力量有多大。因此,我們常常發展成ㄧ種模式,稱之為團眾(Group List)。這種團眾的模式來幫我們瞭解每個人的相同類型,以及不同的差異化類型,由於如此,我們更能找出自己的一種模式,為單人模式。由單人模式延伸到團眾模式,需要多人不同的實務分享以及代言他們的經驗分享,這些分享幫助我們在多數人中可以找出自己的模式—請記住,單人模式與自己模式是不同的解釋。
我們會需要代物的構想,來自我們對於訊息的截取以及多數人的實務,和你自己代言他們的構想,就連購買一包米,你也要看看產地、農夫是誰、有無農會認證,以及別人對這包米的評價是如何,尤其是最後者,很容易侵擾你大腦說聲別人說對,你就對的迷惘中。因為我們不輕言相信他人的認為說這包米吃起來香、有甜味、有特別的香氣需要細細咀嚼,如果你吃飯很快的話。你就不能嚐出這包米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值得你去購買。團購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在他們所購買的食物中,有你自己不愛的口味,但他們很愛的話,你所認為的好味道可能因此改觀。我是指你認為的不好,但卻他們很愛的味道。
我們的舌尖指只有五種味蕾,每個人都相同,但有人還有第六種。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追求多數人且幾乎每個人都認可的商品中,這些商品常常成為我們的中心思想,像是買車最好有五顆星安全評價,進入YouTube,一定有最多人觀看,或最多評價的影片,藝人所使用過的商品通過SGS、ISO某數字的認證,這些“認證”,應該說聲代物認證,讓我們的中心思想一直處於只要有別人幫我們把關,我們就會安心無虞的狀況,可是我們發生狀況時,往往一再懷疑這些認證的結構到底是怎麼通過的?難道我們的中心思想本來就是生於別人所控制嗎?國外的幾個實驗有趣的狀況在於,我們聽從實驗人員的指示,然後按照螢幕的狀況來操作、點選按鈕,就可以達到他們的“目的“。這些目的,我們成了"幫兇",因為我們相信這些實驗有助於我們瞭解人們的大腦是如何按部就班的完成每個指令,就像個電腦式的人類,我們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也是幫助我們研究人類開始開發機器人是如何協同運作每個動作,那我們早就不是一種完全人類?(Humanity)
我們這麼相信代物帶來的中心思想,也因此常常我們的“認為”變成他們“認為”,所以當我們去購買多數人所認可的商品時,我們同也陷入了我們都是代言他們的想法中。代替他們的想法,不是我們的本來思想,就讓自我的本來中心就走了光彩,我們相信是如此,以後未來每ㄧ刻都會如此,我們排除了繁複的程序,只求一道簡單的工法,就讓我們的生活顯得益彰外,特色也走了特不出新色。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