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你嗎?


記憶讓人難忘,讓人痛苦,讓人可以遺忘,但記憶所隱藏的祕密還有哪些?我們的一生中充滿著無數的記憶與回憶,你到了退休後,才會去翻翻相簿,與你的老伴談笑風生,但為了退休而準備你的金錢時,想想還有多少工夫我們沒有準備妥當?就你認為你旗下的子女能夠每星期來探望你一次嗎?甚至是每天?或者你的三餐料理是否是自己起身而做的呢?還是由傭人、外食而準備的呢?
記憶到了晚年會逐漸退化,所以就如上章所說的要讓它晚點離開,就必須備好心靈地圖,而這地圖的繪製方法,我能就我的瞭解告訴你一些。心靈地圖的繪製需要的是一部計畫表,而這計畫表需要的是從心靈的觀點而想,也就是說,現在的出發點必須由當下所考量,我舉個例,當你想學衝浪時,你不會現在才開始準備,而是早已想法萌生,我的意思是你心中想做的想法早已在心中繪製完成,只是沒有付諸行動而已,雖然何時開始不重要,但在開始的你夢想時,還是要多方考量注重才行。
人生七十才開始,所以到了晚年又或者應該是退休年紀,許多人就開始做他小時候想都不敢想的事,像是宜蘭的那位衝浪爺爺,考了幾百次駕照的阿嬤,開始上大學的奶奶,第一次接觸電腦的阿公,對你而言,這些想要做的事為何不及早行動?你給我的答案是現在的夢想是為了未來而準備,現在的努力是為了未來而發芽,也因此,在你的記憶中,這些片段往往成了書中的備註。
記憶是座大的圖書館,你會開始寫下美好的回憶,也會在書中寫下備忘錄,也會將書頁撕下放入另一本書中,也會本種種書籍的重點整理成ㄧ本新書,舊書就會被立刻丟棄。在整理的時刻中,我們會健忘不足為奇,因為書頁來來去去,不好的會放在同一本中,美好的又會放在同系列中,久而久之,記憶的資料就會大幅縮小,以備下次還要儲存的書本資料,這是健忘的好處,如果記憶不健忘,類化似的經驗,大腦的體驗沒有辦法完全釋放,導致在記憶中的刺激回憶又被喚起,這是不能健忘的壞處。換個方式來看,當同樣類似的體驗在大腦塞滿,記憶會不知如何找尋相關的刺激反應來給予外在事物作回應,這就是記憶在突然爆滿時,你會突然忘記你想要說什麼,尤其是別人在插入你不是當前的話題時。
有些事情能夠忘記很好,但相反看,想要忘記,卻言猶在耳,那就是一場夢魘,如果記憶的傷痕還在沒有什麼,在傷口上撒鹽也是很痛,但就怕原本的傷痕的傷口是很深的,幾乎傷可見骨,這類的經驗,可以從家暴開始談起,在台灣,曾受家暴的婦女中,多少都是為了家庭忍氣吞聲,為了孩子也默默承受,面對丈夫的毆打、辱罵,甚至人身攻擊,即使在申請保護令後,也不見得情況會好轉,有些已經脫離家暴的魔爪後,這些重複性的記憶一直在大腦賴著不走!所以深入記憶的傷口中,不是這些外面的鹽巴,而是傷口的範圍已經很深,想要補救只能從內而外著手。
記憶不可以選擇哪些要記錄,哪些要銷毀,哪些記憶又要放在何處,但大腦知道的是,如果在整理的過程中,記憶怎麼用碎紙機還消除不了時,記憶的片段只會留在碎紙機的筒子中,這些片段,大腦只會丟在隨意之處,你根本找不回它到底原來長什麼樣子,不是用印象就能還原真相的,也因此,這些碎片像是趕不走的微屑,掃不完的灰塵,你的大腦就埋了看不見的灰。
所以在上一篇及前頭,我提到如果要讓“壞記憶”隨風而逝,那就只有蓋過那場記憶才能重見光明,你也不是看見過下雨的雲層上是晴朗無雲的?所以必須培養好記憶,讓這些好的片段一直待下去!才能保留最佳回憶,即使你錯過了好球賽,好電影,好戲劇,也不會犯了過錯讓它殆盡。記憶不是一定需要好處,它才會停留。
大腦是個神祕的器官,也是個能夠發揮想像力的器官,所以沒有了好的節目,並不代表你就錯失機會。我上述的意思是說,記憶可以透過想像與重疊來補貼畫面,就像你看了幾場類似電影情節後,你也大概知道電影的下半部還是結局會是什麼,因為記憶會去找它的同節,類化的感覺刺激經驗,所以很多部分你會有同感,就像Déjà vu(似曾相識)。
我在我的TwitterFacebok有說過這句話—我們看觀光客,就好比觀光客看我們—陌生與熟悉,手心手背間。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