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過


最近在Yahoo!奇摩的一份民調很有趣,它是問現在女性為什麼都是這麼晚婚或者不婚?其答案都多選項的是—女性意識抬頭,不想完全被婚姻綁住(近四成)。其二是找不到適婚的對象(二成六),其三是聽太多關於婚姻不美滿的案例被影響(一成二)。其他的還有經濟很獨立,傳統社會或者家庭壓力的束縛減少,已過適婚或者生育年齡而不想結婚這些選項。看了一會,其實,你會發現,如果這些『真的』成為不婚或者晚婚的主因的話,那麼我們對於婚姻後的社會就全部寄託在家的觀念上。
但,也還不是『完全』。也就是說,家庭的觀念不健全,沒有一個像樣的家庭,女性是不會走入家庭的。但我們其被誤導的是不是有個父親,有個母親,然後有個孩子,有個舒適的窩,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或者是被社會合理稱為『正常的家庭』。若是這樣,那怎麼不去看看孤兒?從小被人惡意遺棄的孩子?若是這樣,那麼單親家庭就不健全?不能給他們與正常家庭同樣的權利與愛?
若為如此,家庭觀念還是不能深入孩子的心中,成為他們唯一的避風港。女性意識升高,由最新的主計處統計顯示,女性初婚年齡從二零零一年的二十六點四歲至二零一零年的二十九點六歲,十年間相差了三歲,男性則往後延了一歲。整體而言,台灣的晚婚與不婚的情形只會一延再延,延到最後,不知道什麼是天長地久?什麼是多少還能再度擁有?
愛情的最後都想要保有自己的意識型態,自己的主觀想法,自己都想分杯羹。因此,這也是為什麼孩子這麼少的原因,一所小學只有一名新生入學,一間班級只有一位學生與一名老師,整個升學典禮只有一位舉手向國旗敬禮,沒其他學生升國旗,學校不像學校,家庭不像所謂的家庭—一個正常的家庭,整個村莊找不到同儕說話,沒有兄弟姊妹作伴,整個生活像個一個不正常的核心家庭,那麼我們可以說,家庭可以代表孩子心中的夢想家庭嗎?
所以,我才會說,家庭不像正常的家庭,他們自然不會想回家,或者想回家,卻是種孤單的依靠—一種沒有同儕做朋友的牽掛,自然而然,家庭代表著是期望的家庭,是美滿快樂,又可以放心生活起居的家庭。想想,女性的晚婚或者不婚是為了什麼?說穿了,就是自己的快樂未來,誰在乎有無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要我生一個孩子?先掏出鈔票出來再說吧!養得起再說吧!
嗯,又是一延再延,反正我愛什麼何時結婚就結婚,你用不著管我!反正,每個女性對於自己的未來瞭若指掌,知道自己的喜歡什麼樣的類性或者排除在外的類型,知道自己喜歡哪個牌子的洗髮精或者香水,知道自己喜歡哪個款式的鞋子或者睡衣,知道自己最愛的食物與飲料,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想什麼,那既然如此—那幹嘛去算命(去看看香港與台灣的算命街就可以知道它的魅力)?去預測自己的感情運勢(大多數女性喜歡問感情)?去看自己的每日運勢?去看自己每天會遇見哪個白馬王子?去了解未來是否有跡可尋(例如心理測驗),去創造或改變自己要如何去開運的小步驟?去用自己的感情方式是否可以稱心如意,右腦發達的妳們,想想生活的腳步都正確了嗎?是否都走得四通八達,站得住腳呢?
上一章,我強調一點,把責任劃分得清清楚楚,不代表我們就可以走得一帆風順。然而只要我們可以推出前因後果就可以把責任劃分得乾乾淨淨,把偷吃的嘴巴擦得乾淨,不留半點痕跡,我們就認為反正都是他們的錯,是父母的錯,是社會帶給我們的錯,是全世界的人都這樣做,所以錯不在我?
那麼人類自從分裂成兩性以來,就可以將這套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付諸一種想法水準,然後再把這套標準作為我們定為人類的一套『官方說詞』。這樣一來,反正大家(物以)類聚,想法正確,自然就會定義那是『正常』。也因此,教養孩子的一套水平標準在演化的壓力下,就變成了舉世聞名的世界標準。所以,我們才能為自己辯駁。
奇怪的是,這樣標準延續下來,並沒有獲得永久的贊許。原因在於我們每個人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都是來自自己對於孩子有什麼樣的傳輸觀念,也就如此,父母越是期待孩子能夠表現什麼,我們越是持續關注他們會以什麼樣子的未來發展。換句話說,父母對於孩子的家庭觀念,主要來自父母會以何種家庭教養來教導孩子的心智發展,孩子會以父母的家庭表現來教養給孩子自己本身與父母本身。但深受影響的還是未來一部分的—同儕身上,以及整個團體身上—也就是社會或者學校給他的觀念所在。
大致而言,孩子的人格若要成熟發展,父母是一部分,同儕是一部分,環境更是一部分,至於遺傳與基因?那麼只是教他基本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老師罷了!我可不是說不重要,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基因與遺傳只是在生育這孩子之前就有可能會影響這基因的組成,但不代表有吸菸習慣的孕婦會生下『以後一定會吸菸』的孩子。特別的是,只要加上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 Like Son)的想法,我們就把這套因果論找出一清二楚,不帶有一點疑慮。錯就在於,我們的矛盾都是身為人類以來的對抗競賽,從不間斷的最佳做法。
人類才會那麼信任自己的孩子不會說謊欺騙自己的父母,所以每個父母就放心的與每個孩子做連結信任,相信他未來不會輸人一等,反而會拔得頭籌,一直領先,每個孩子都是兔子,那麼誰想要當烏龜?沒有人啊!但只要見到結果,父母會很高興,一直吃著孩子給你壞蘋果—像白雪公主故事裡的那位婆婆給的壞蘋果,那雖甜美,但間接影響孩子的未來人格,就如同你認為孩子會被帶壞都是同儕的錯,父母是原諒你的兇手。

熱門文章